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践行了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改革思想,包括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庙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喇嘛和喇嘛教改造等,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中期,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对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蒙古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地区工作时提出的关于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改革思想,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4.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地区呼和浩特一带,佛教徒有黄衣僧、青衣僧之别。黄衣僧就是喇嘛,故称喇嘛教,通称为黄教,其庙称黄庙;青衣僧即和尚,普通称为沙门佛教,其庙称青庙。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喇嘛教属大乘中的一派,公元八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教——“绷教”相结合而为喇嘛教。原西藏红帽派旧喇嘛与蒙古族发生联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即忽必列时代。但当时红帽教派只活跃于宫廷显贵之中,尚未在民间传播。十六世纪约当明朝万历年间,宗喀巴又创黄帽派新喇嘛教,并在内蒙地区广泛传播,取代了蒙族原有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历史上,宗教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欧洲人从民族和宗教的偏见出发,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即使现在,我们说宗教改革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社会经济改革运动,我们也只是在强调其政治和经济的因素,而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事实上,宗教改革一方面是世俗政权对天主教会的反抗,同时又是向中世纪精神的回归,是宗教热情的大爆发。  相似文献   

7.
喇嘛教是佛教的密宗同西藏地方固有的本布(黑教)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教派。十五世纪初,西宁喇嘛宗喀巴到西藏向萨迦派(花教)法王求法时,根据喇嘛教的基本主旨,著作经典,颁行戒律,将喇嘛教应用到游牧封建社会,并改革其原有宗教仪式,创立了喇嘛教的格鲁新教派。当时,西藏地区喇嘛教内部,除了宗喀巴创立的一派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教派。它们主要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和本布等。在这些教派中,除去本布类似原始的萨满教以外,宁玛、萨迦、噶举等盛行于十五世纪以前的喇嘛教及其支派又被统称为旧教,以别于宗喀巴创立的新教。由于元朝皇帝曾向旧教法王们赠赐红帽,它们又被称  相似文献   

8.
西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最初行为——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爆发,这除了德国历史发展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外,德意志的民族因素是其成为西欧宗教改革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乌兰夫统战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民族和地区、广泛和包容、连续一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党的领导等。由这些特点决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即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精辟概述、准确表述党的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阐明党的统一战线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重要性、运用党的统战政策以民族形式解决民族内部阶级问题;内蒙古各革命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成功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密不可分、成功团结民族上层人士顺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喇嘛教与民族的繁荣发展相适应、改造旧军队使之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在新时期恢复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以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蒙古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兰夫全面、正确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采取慎重、稳妥、宽容的办法解决了喇嘛和庙产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以适应社会、民族繁荣发展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使这个过去被统治阶级利用来统治蒙古民族的精神工具、消极力量,变成与社会、民族的繁荣发展相适应的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是蒙古地区的宗教中心和传播发源地,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区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本文介绍了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概况,使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意义四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化旅游开发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满洲的先世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萨满教。从满洲形成前后至清入关前,满洲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宗教萨满教进行了整合和规范;逐渐吸纳了其他民族的儒释道和喇嘛教等宗教,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以信仰萨满教为主,其他宗教为辅。这种变化不仅对满洲的形成和清朝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清入关后的宗教政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圣佑寺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圣佑寺建筑宏伟壮观,气氛庄严肃穆,是昭苏县境内蒙古族牧民进行宗教活动、求神祈祷的场所。始建于公元1889年。借用民族学、文献学和宗教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圣佑寺的组织结构、宗教活动、寺产及收入来源、僧众组织情况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向学界展示在西域多元文化背景下,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进一步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迪木拉提·奥玛尔在其学术专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一书中提出蒙古萨满教中天神善恶及东西方善恶的问题。笔者认为 ,前者涉及到喇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斗争及两教教理的分歧 ,后者由两教的观念所致。  相似文献   

15.
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择了根据主流经济学理论设计的激进式改革,中国选择了一条自我探索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并行,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强制性与诱致性改革的统一,从局部人手改革最终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是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应以此来解决中国在未来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阿勒坦汗法典》是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制定和颁布的一部地方性法规,旨在推行政教并行政策,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该法典对有效维护阿勒坦汗的统治,促进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以及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蒙古后世立法和法典编纂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甘肃省一个基督徒较为集中的村庄的田野研究,探讨了乡村青少年基督徒在社会化过程中,教会、家庭的宗教教育及其与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博弈对青少年宗教信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日学校在青少年信仰教育方面显现出某些优势,世俗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宗教教育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由于学校自身的一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学生信仰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锡克教教义以反对种姓制度而在印度的众多宗教流派中独树一帜,但基于种姓差别而存在的隔阂、歧视等现象在锡克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消除,相反对锡克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