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转变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矛盾存在五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矛盾;“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科技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人口压力过载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好这五大矛盾。说到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转变经营攻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矛盾存在五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矛盾;“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科技开发与可持续发民的矛盾;人口压力过载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好这五大矛盾。说到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整体的全面发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社会发展现,是以工业化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并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主要的指标。这种发展现在促进工业生产、物质文明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引发了诸如经济畸形发展、道格沦丧、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理论界在苦苦思索解困出路,提出种种发展战略理论,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之取代传统发展战略。(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提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无疑,可持续发展这个重大战略的实施,将对…  相似文献   

4.
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依据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横向协同机制;依据生态学的持续性原则,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纵向协同机制;依据生态学的自组织性原则,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控机制;依据生态学有序调控性原则,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机制;依据生态学的开放性原则,建立学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校内与校外密切联系的联动机制,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5.
强调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战略重点;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要战略措施;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保障、建设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建立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模式。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控制人口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加快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在粗放式经济、盲目开发等不合理利用下正受到损害,因此,促使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合理的开发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持续发展的涵义有3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行游览活动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变化的一种规范。文化旅游的市场潜力无限,只要开发角度新颖、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可供利用的资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9.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在70年代提出,包含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等原则,要求把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统一起来,达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概念、原则、历史及价值取向,是人类善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发展的全新阶段。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生态价值取向、未来价值取向和全球价值取向上都具有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 ,是 2 0世纪末叶国际社会在经济和环境全球化时空坐标下所确立的国际环境法一项基本原则。它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环境和经济一体化四个基本理论要素。实现 2 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强国家对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和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建立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模式。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控制人口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加快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向未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可持续发展及其思想内涵联合国 1 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993年又作重要补充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共同宣言 ,其思想内涵包含 3个方面 :在人与资源方面 ,保持资源永续利用 ;在人与环境方面 ,建立生态文明 ;在经济与社会方面 ,提高生活质量。可见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 ,均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要及时渗透并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叶国际社会在经济和环境全球化时空坐标下所确立的国际环境法一项基本原则。它包括代际公平、人内公平、可持 续利用、环境和经济一体化四个基本理论要素。实现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强国家对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和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解决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建立起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为此 ,必须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 ,走合理开发资源 ,节约资源 ,对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的道路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公正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它包括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个性解放、基本人权、政治民主,革命的功利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兼顾原则和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以及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国际正义原则、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正思想和教育平等权利,等等。认真梳理毛泽东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总结其得失,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科学公正观,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经济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机会均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经济公平、生态公平与伦理公平相结合的全面公平原则;经济效率、生态效率与伦理效率相统一的综合效率原则;经济和谐、生态和谐和社会和谐相贯通的互动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思想精髓在于两个正义原则的提出及系统、缜密的逻辑论证,提出了正义社会的理想模式,使社会资源和自由体系的分配更加合理.面对我国转型时期带来的严重的贫富差距现状,应汲取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思想资源,科学、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从舆论宣传、制度建设、民主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21世纪,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其理论核心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突出强调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旧有的发展观,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系统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基础上形成的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和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一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就被看作是人类通向未来的一种崭新道路。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