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雪  田广  郭朝廷  田密 《体育科技》2020,(3):109-110+112
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影响着其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师范生的课程价值取向必然也左右着其未来教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价值的实现。文章结合美国现代体育课程专家Jewett提出的学科精熟取向、学习历程取向、自我实现取向、社会责任取向和生态整合5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的课程价值取向基础上,尝试分析影响师范生课程价值取向形成的主要因素,从师范院校和师范生双方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师范生的课程价值取向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即主体价值、知识价值、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进行探讨。从本体论维度与认识论维度分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维度。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本质是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展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体系应与社会时代及教育共同演进,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课程知识研究背景基础上阐明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基本问题,提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的呈现方式,为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最有价值的育人知识筛选、组织与评价提供理论指南,并指导学校体育高质量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观是在二元论知识观和一元论知识观基础上形成的,是未来体育知识观的发展方向;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和默会知识的交叉融合体,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智慧,是新时代体育课程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彼得·阿诺德提出的运动三维度为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体系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除拥有实践价值属性、社会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属性等一般知识价值属性外,还具有整合价值属性、智能表现价值属性、个性化学习价值属性;体育课程中的大概念和阈值概念,是体育课程强有力知识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方案总是蕴涵着对原有课程的革新,认识课程变迁的过程及其必要性,能够加强课程改革的社会适应性和课程目标的针对性。通过对课程文化、体育文化和体育课程变迁关系的分析,从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3个层面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变迁进行分析,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把握高校体育课程的变革方向和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卢玉 《体育教学》2011,(7):25-27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是实践主体根据体育课程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已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必然伴随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发展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解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学理逻辑,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在运行中存在的价值冲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育人机制的三维构建体系。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是指以体育课程为主线,将思政元素渗透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具有积极性意义;从导向基础、价值本源和学科优势3个方面阐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从文化原点中实用主义思维的价值冲突、传统体制禁锢下的价值冲突与认知思维惯性下的价值冲突3个方面揭示价值冲突的原因;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机制的三维实践路向,即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从顶层引领、评价机制中激发意识,消解原点认知,从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体系中强化正向认知,从学科融合与体育课程创新中探索育人新机制,增强说服力和解释力,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方案总是蕴涵着对原有课程的革新,认识课程变迁的过程及其必要性,能够加强课程改革的社会适应性和课程目标的针对性。本文通过对课程文化、体育文化和体育课程变迁关系的分析,从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三个层面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变迁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把握高校体育课程的变革方向和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单一使用和发挥一种体育课程类型的功能,不重视其它体育课程类型的价值,多元的体育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体育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各种课程类型的功能、价值,合理处理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先进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着手。对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做了研究和分析,以期对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更为完善的、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课程的价值取向,指的是人们对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这种倾向受多元因素影响,它涉及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和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等,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一般来说,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较笼统  相似文献   

11.
王乐  熊明亮 《体育学刊》2020,(1):104-110
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经验活动论,对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与应用路径进行探析。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强调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倡导以两个或以上的内容或手段组合学练方式设计层次感和关联性突出的体育教学课堂,用体育活动展示和比赛形式呈现。提出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应用路径:(1)课程目标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诉求;(2)课程内容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活动和比赛中学以致用;(3)课程实施创设复杂运动情境,鼓励发现和探究学习;(4)课程评价指向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适能与健康教育应是目前高校体育关注的重点,但高校体育基本是以单项或多项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与健康相关联的适能内容的教育,难以达到培养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新的课程模式,增加更多以个体为导向、知识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本研究是以行为理论作为学习的依据,探讨运动教育与适能教育的交互组合课程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课堂和课外活动的动机,促进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指导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缺陷,通过文献梳理、历史借鉴、综合考量与逻辑推理,重新构建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要求,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为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指明了方向;(2)重构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体育修习、健康促进、思政品德领域目标,突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征,凸显了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3)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上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下接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及活动,符合学习层级理论并同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有效对接;(4)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在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中切实贯彻,具有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作为学校体育的法规性、指导性课程文件,既是学校体育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指引体育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历经8次变革,不断完善,并呈现以下演变特征:①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中心"到"学科中心"再到"学生中心";②体育课程目标从侧重"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③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从"统一性、碎片化"到"灵活性、结构化";④体育课程实施从"指令"到"创生";⑤体育课程评价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同时,演变过程中出现以下质疑与争鸣:①异域体育教育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的融合与冲突;②"宏大理论"与"教师实践"间的交接鸿沟;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流变与争鸣;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与逻辑推理法,以课程代价理论为指导,分析体育课程改革的患得患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重人文、教育,轻竞技,重娱乐、游戏,轻技能”之嫌实乃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付出。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遗失的理性补偿;体育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课程设置中课程代价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课程改革实践“创美”过程。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中淡化对技能掌握、竞技性,转向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和谐共生”为原则,增强对体育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发现,创新娱乐课堂内容,彰显人文关怀,是体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职教育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体育应具有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服务于学生职业身体能力的双重任务。因此,提出"社会人"和"职业人"的"两段式"体育课程整体设置,在强调"健康第一"思想基础上,根据学生身体需求、个体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体现高职体育的高职特色,实现高职体育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伟 《体育学刊》2004,11(1):81-83
提出了构建我国体育课程论的设想,分析了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建立体育课程论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体育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学科基础以及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课程涵义多重性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体育课程涵义的认识不尽一致。根据课程涵义的最新进展和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课程涵义的整合化是认识体育课程本质涵义的基础;体育课程本身是静态的,其意义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注重从“三位一体”之“和”走向学生主体发展之“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既紧密联系,又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19.
以4R理论为切入点,对4R理论在生成性中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体现和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的在于拓宽课程理论工作者的理论视野,来推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内涵 ,以及二者的区别和关系 ,分析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的必要性 ,并提出构建我国体育课程论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