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苏州市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与深入访谈方法,从收入状况、职业状况、医疗状况、城市情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等5个维度,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以及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提出建议与对策,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支持的获取是社会个体实现其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近几年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与媒体实践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为基础,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特征,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对其向上流动状况具有较大影响。首先具有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于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别,对网络工具支持持满意以及不满意态度倾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呈现明显差别,对网络情感支持和网络信息支持给予不同满意度的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没有显著差别。此外,婚姻、户口类型、出生年代、文化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趋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自我能力仍然是个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其社会流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影响社会流动重要因子的成份教育,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个案,通过对该市成份教育在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实状进行问卷调查,力求发现成份教育对该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影响的真实状况,为提出对尊重代农民工社会流动行之有效的成份教育策略提供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流动人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加速人口流动。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现状、特点、心理诉求、教育需求、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等问题,探究提升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新路径和保障机制,以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乡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研究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先要考察农民工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民工流动区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同时折射出“农民工”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当前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分类进行。科学规划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新格局与领域,积极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与城市融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全新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农民工社会美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符合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能够与隐性德育凝聚合力、协调互补,强化教育功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质量,赋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有助于农民工适应现代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体现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教育机制要坚持发展性、适应性、协调性、生态性的构建原则。然而,社会美育本身发展不足,未能精准覆盖;全社会对社会美育的认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存在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实践理路:要形成多维、全方位、多点支撑的社会美育支持机制,发展大众文化,互联网时代社会美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推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奉越 《职教论坛》2006,(19):37-39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相比,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中受到体制性障碍、观念障碍和自身素质障碍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成人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消除阻碍因素,促进他们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6个城市农民工的调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接受公办教育和优质教育有强烈需求,但流入地城市教育供给总量不足和供求结构性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阶段尤其明显。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城乡户籍制度与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大中央与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实施“两个全部纳入”政策,在教育管理、教育财政和办学体制等方面实施深层变革,方能构建适应人口流动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与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者争相探讨的论题,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功能、障碍和实现策略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研究,需要加强关注,丰富研究成果;讲求实效,深入实证研究;提高认识,注重保障机制研究;与时俱进,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能力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发展。针对当前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结构性就业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就业能力降低以及宏观政策约束瓶颈等现实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自我能力提升意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积极依靠宏观政策调控等途径,能够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而逐步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支柱,他们期待着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真正市民化。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的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存在的户籍制度缺陷、自身素质低、外部环境差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子女义务教育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大规模聚居行为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大了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的实证分析表明: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资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隔离给部分孩子的社会融合造成不利影响,给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困惑;教育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减少,致使聚居区出现了新的(子女)读书无用论;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教育资源已产生一定的洼地效应。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融合"为理念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常住人口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但在受收入水平、工作和生活环境、社会融入状况、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他们的幸福感偏低。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提升对成人教育提出了诉求,应通过相应的成人教育策略切实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工具性量表,对163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心理资本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处于中高水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学历对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自我效能、韧性和希望三个维度的影响显著;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资对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和乐观等维度影响显著;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对支持利用度"对其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户籍、城市社会排斥、市场竞争激烈、素质技能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就业途径不畅、就业保障受歧视、维权难等。当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主要有:消除就业二元化制度壁垒、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水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成为了当前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整体上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城市文化认同、个人素质、精神资源、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制度等多方面都面临困境,解决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城市文化融入、发展农民工组织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