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与语言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具备高度的语文知识。不仅记录历史现象必须利用文字,而且历史所用的材料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材料是同一事物,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这其间存在着一个矛盾:语言本身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的语言陈旧了,甚至成为死的语言了,有的语言却成长起来,或新生了。不论语音、语法、文字、修词,莫不随社会之发展而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而历史的记录则巍然独峙。例如尚书这一史料,曾被司马迁译成汉代的文  相似文献   

2.
朱莉 《考试周刊》2011,(72):73-73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一种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所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工具,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纽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日记》2009,(10):1-1
时间——或者说历史——走到了公元2009年10月1日,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日子的特殊意义,相信很多人还会因此写些文字,这些文字除了发表在报刊上,绝大部分应该留在了他们的日记本中。于是亿万本日记记录着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帙卷浩繁”的日记谱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乐章”的价值超越了《永乐大典》,以及《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总共穿插有34篇阅读材料,用蓝色字体表示。这些材料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理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等优势,可读性强。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地运用了这些阅读材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而且还为实现教学目标起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一、补充和丰富教材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弥补了正文的不足。例如,我在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的理解,我将阅读材料“地壳演化史的记录——地层和化石”加入课堂进行讲解。学生不仅对沉积岩的形成有了深刻地理解,而且认识到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以及地学研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献是史料的主要类别之一,"包括各种文字的或口传的记录……一切具有意义的文字记录,无一不是史料或包含有史料价值"。1教师在平时以及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具有了解史学前沿动态、拓展历史文化视野、增进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升教材处理能力等作用,这于教学设计是有益的。以笔者为例,教学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的历史文献主要来源于历史著作和历史论文。教师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运用对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本文从启发  相似文献   

6.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显历史场景中不同社会生活历程、人物的生存状态。如今,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而是越来越愿意从图片中阅读人物、体味变迁。是啊,历史往往记录着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社会事件,而忽略那些曾经与我们每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快乐的阅读是建立在期待与向往前提下,能够在阅读中受到语言美、情感美以及内涵美的渲染,积累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那么,如何实现优质的阅读、对阅读产生向往之情、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呢?一、对美的欣赏——向往阅读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文字是人们创造的一种工具,以文字表达记录美、创造美。同学们在文本的阅读中,要关注文字、品鉴词语,从中去感受美。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文明因为有了记录,才变得如此丰富、厚重,记录成为祖先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不是记录,今人不会透过《论语》如此细腻地体会孔老夫子的思想;如果不是记录,今人不会透过厚厚的《二十四史》去体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如果不是记录,可能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诸如《三民主义》、《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伟人的即席之作。所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是记忆,是历史,是文明。速记,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路。从手写速记、机械速记再到今天的电脑速记,它见证了伟大民族在历史新纪元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而在信息超速膨胀的21世纪,速记——这项追赶声音,记载历史的事业就更为重要而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9.
阅读,可以让一颗浮躁的心在文字中安静下来,让我们的心跟着那些文字到世界各地旅行,享受着书中的各种美景。一个会阅读的人,他总会找到各种方法在那些文字的世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样,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也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身阅读来感悟课文中的小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更加有激情。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一般有记录人类文化、传情达意等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图书上有了另类功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字在图书封面上、在图书书眉和页码上的另类功用。  相似文献   

11.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主要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然而.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12.
甘露 《山东教育科研》2014,(24):I0006-I0006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字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因此,文字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文字历史,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已经有了3600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大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可以说文字在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次演变,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字的样子。文字和图形是构成平面视觉作品的最根本的形态元素,更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字对我们来说,仍旧需要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初次接触荒原狼,我就被他的组诗《大金王朝》所吸引。作为一个宏大的组章,那种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伴随着我阅读的开始而更加深重。这些由文字构成的影像,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已逝朝代的波澜壮阔,它们于我而言本是陈旧的、模糊的.却因了这些文字而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我需要做的.只是追随着记录者的笔触,把深埋在历史尘灰中的、与生命有关的东西重新挖掘出来,而这恰是生命无限辽远的深刻。  相似文献   

14.
纸章小史     
大约在5000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文字了。当时是将他们的文字记录在什么东西上的呢?据考古发现,在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人们最早用于记录文字的,是在当地生长着的一种植物——“纸草”。人们将这种植物的茎剖成薄片,晒干了,便能在上面写字。然后将写有文字的这些薄片粘在一起,卷在一根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省江永县,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这种文字只有当地女人认识和使用,男人不认识也不使用,所以人们称它为女字,其作品称“女书”。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汉字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产生于黄河流域,它和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等一样,独立产生、独立发展,起源于绘画。在经历了象形到象意(象征),从简单到繁杂,再到简化的过程中,汉字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有着过去和未来且体系日渐严密的表意文字。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字从何处来     
《家教世界》2024,(1):50-51
<正>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至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一般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汉字的起源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  相似文献   

18.
书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多依赖于文字记录才得以流传。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这些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阅读是指看、念(包括声诵与默读)以至领会文字以及图形、符号之类的意义,是伴随文字的产生而形成的人类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如果说,汉字有着几千年可考历史,那么汉民族的阅读能力之形成、发展也经历了同样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阅读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崔玉 《考试周刊》2011,(93):12-12
随着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达成了共识——学好语文必须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张志公)因此,语文的学习应尤其注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生命、阅读生活、阅读自我。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也是情感的阅读、思想的阅读、心灵的阅读。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的学习,语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