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运用"平面镜哲学",仔细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景和物.而写作,又源于活生生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可学生却老是在抱怨:"我每天都过着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枯燥日子,哪还有时间来观察生活啊?"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还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倒)不出",心里有话却苦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需"厚积"而后才能"薄发"的学科,实现语文教学根本性转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多读;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如何"学懂",而是在于如何"记住";语文学习无论是书面阅读,还是生活见闻,更重要的还是读(见、听)出"见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说、会写.  相似文献   

3.
正初中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的问题:有的作文题材范围狭窄,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写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部分学生不是写捡钱包,就是写扶老人过马路,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好人好事可写;有些学生写作文用东拼西抄的办法,把作文的内容写得牛头不对马嘴,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写自己家附近的公园,学生就去抄苏州的园林,却根本不顾苏州的地理环境与自己居住环境的差别;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所用的词句单调、枯燥,没有表现力,比如写自己的父亲的特征,他们或者写"我的父亲很威猛",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的问题。原因是学生不重视阅读,没有"吸收",就谈不上表达,没有真切的观察、体验,缺少真情实感。因此,只有把大量的信息进行"内化",加以储存,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加以外化,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味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内容包括: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记";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达成了"读写共生"。  相似文献   

6.
一、汉字声音的意义多年来,我们在传承中国汉字时,都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关于"音",只告知学生"这个字读作什么",从来不关注这个字为什么读这个音;关注"形",只告诉学生这个字怎么写,偶尔能够涉猎"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关于"义",只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思考过汉字的读音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汉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就意味着,声旁与语义没有关系,汉语的  相似文献   

7.
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最多只是感到"不知怎么写";但如果他的思维有问题,那么他不仅会感到"不知怎么写",还会出现"没有什么可写"的更大困惑.  相似文献   

8.
正"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这是明代哲学家王艮写的一首《乐学歌》,他把学和乐看作一回事。王艮论"学",并没有涉及"教",意味着"学"有独立的价值,并非"教"的附庸。没有"教",并不影响"学";反之,假如没有"学",则"教"便失去对象,没有存在的意义。好"学"是人的天性,而非人的苦差事。倘若"学"而感到痛苦,意味着学习没有真正发生。明万历皇帝幼年时,随张居正读书,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7,(9)
对小学生来说,最难的不是怎样写,而是写什么。所以,让学生"有的写",无疑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个难点。一、让学生"有的写"的关键是关注"自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学生真的是"无米"吗?如果这个"米"就是生活,那就不是无"米",而是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0.
好些同学的作文都有一个不小的毛病,就是写得比较空泛,没有充实具体的内容.说它是个不小的毛病,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读者不能打心眼里接受,等于白写了.所以这个问题要重视,要努力克服. "内容空泛"是怎么回事呢?对这类作文,老师常用"概念化"去评论,或者说它"写得抽象",这都是恰切的评语.什么叫"概念化"?"概念"是逻辑学的名词,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曾申宝 《家教世界》2009,(Z1):70-71
写作,一直让孩子们爱恨交织。长期以来,老师常叹学生一写做好事下笔就是"出门捡钱包",写母爱十之八九都是"冒雨来送伞";而学生们也常抱怨写作无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引导、帮助学生高效地找寻、  相似文献   

12.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常犯这样两种毛病:一是选取的论据不典型,难以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写"不要轻易说'不'",许多学生硬套材料(例如写李白,说皇帝要给他赏赐,他不轻易说"不";写苏轼,说有人要泼他污水,他不轻易说"不"--这都显得很牵强).……  相似文献   

13.
<正>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反映,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非常地"难看"。理解这个"难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学生写的记叙文质量太差,内容上、形式上缺乏新意,千篇一律,显得很"难看";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同样题目的作文一批改可能就是几十篇,如果写得很机械、死板,自然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不少教师在阅卷时批改作文"难以卒看",基本上看看开头、结尾,对主体内容扫一眼,也就能够对文章水平判断个差不离了。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作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教十几年,总是感到每年接初一时,学生在各方面的衔接都做得不是很好.要知道"没有地下的第一块砖,就没有一栋大楼";没有小学的基础知识,同样就没有初中、高中、大学等的逐步丰硕收获乃至辉煌.而小学到中学是一个巨大的飞越,思想上要让"小"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生,所以在知识结构上中小学知识衔接至关重要,主要在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衔接.从小学到初中,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在小学已经涉及过,例如:统计、概率、方程等,小学都接触过,不过是说法不同,掌握要求不同,作为中  相似文献   

15.
"读"与"写"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但当前学生的读写能力却不容乐观."以读促写"的目标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尽可能将作文写"活",并能有个性的表达.而将作文写"活"的要旨是叙述写"真",描写写"活";情景写"真",体验写"活";说理要"真",论证要"活".语文课堂教学若能善于教会学生注意积累,学会模仿,重视创新,"以读促写"的绩效及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便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一、让亲情不再干瘪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题目从"对视"到"告诉你",从"免费"到"习惯之后",每一次我们都会说同一个问题:写作素材匮乏。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只能和母亲对视?为什么总是母亲告诉你?为什么很多学生写有一个"免费的母亲"?为什么很多学生写习惯了母爱?为什么他们总是写不出又跳不出亲情这个圈子?写不出是因为只是将亲情当作僵硬固化的浮雕,而不是一片包容万物的汪洋。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可  相似文献   

17.
<正>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虚写与实写应  相似文献   

18.
孙红芬 《教师》2013,(16):72-72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一直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经常犯愁的事情。有时为了得到高分,学生"铤而走险",标新立异,结果却因此而得了零分作文。初中作文是为高中甚至大学的作文所打下的基础,因此,提高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老师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但其实让学生写好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掌握有效的策略,写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难题。  相似文献   

19.
<正>对中国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世人多有诟病,其中诟病最多的还是它的"应试取向":考试第一——教师教考,学生学考;凡考的必教,凡不考的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分数第一——对学生而言,谁考得好谁就是"王",就是"成者";对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得好谁就是"王",谁就是"成者"。升学第一——学生、家长、教师都不约而同一起把目光投向所谓"重点""名牌",小学的奋斗目标是考上名牌初中,初中的奋斗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的奋斗目标则是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这样的教育,无人不苦,无人不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原因是学生厌恶作文,缺乏创作的冲动,没有体味到写作的乐趣。因此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从而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