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各种语文教学杂志,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不绝于眼.应该说这种争论是很有必要的,是事关语文教学本质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在我们身边最迫切的问题却不是工具性、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迫害"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娟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7-119
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1,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争论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统一,语文教育界陷入工具性与人文性孰为根本属性的争论之中无力自拔,谁也不服谁。近年来语文教育的大辩论实际上还是工具人文之争。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改革的层面和维度是丰富而有魅力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语文教学体现出最优秀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这就是语文教学体现出最优秀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这就语文教改化趋势的逻辑起点与实践归宿。笔者不揣浅陋,愿就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谈一些不成熟的构想,以期求教于智者。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近年来,关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沸沸扬扬,而真正的教学实践的航标则是应试,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再玩一些“形而上”的文字游戏,进行圈内起哄吗?笔者认为,“纲举目张”,假若语文教学连语文的本质属…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指导好学生作文,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呢?我认为应该端正以下四种关系。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学生明白"写什么,怎么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怎样去写"。作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改: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新课改是一场继承创新的改革.在语文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很有必要。一、人文性与工具性——一个统一的整体曾几何时,“工具性”论者和“人文性”论者“斗”得很厉害。笔者那时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曾认真地关注了那场争论。当时有两点感觉:一是从“论战”双方的争论中,认识到了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就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无可置疑;语文又不仅有“工具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活”的精神,它的“人文性”也同样无可置疑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属性,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也是学术争论的热点。"两性"之争关系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倾向。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论证现有的语文课堂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之下更应该注重"工具性"。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偏重语言分析的机械训练,漠视人文内涵的弊端,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这场争论由"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发端,结果是语文教学大纲确定语文课程性质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保留到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看,有必要提倡"简约主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语文教学的丈道之争,需要运用“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来平息,要把语文“三维目标”看作文道之争的“灭火剂”。本文关注“工具性”、“人文性”:谈如何让“三维”相互渗透,让“工具性”、“人文性”走向和谐及有关的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教学需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语文教材“三性”(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认识有没有真正达到辩证和科学的境界?笔者在此略陈感想,以示知无不言。一、工具性之特殊性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 所谓“人文”派与“工具”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站位之争。“人文”论者始终只是站在母语“习得”的角度说话,自然容易得出“语文教育即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非议,对它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语文建设》第1期刊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副司长李宇明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语文学界历来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谈到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他说:“如何定位语文教育,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从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终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结合。语文新课标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如何在提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孝敬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实践中,我通过读、说、写、行"四策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进行了孝敬教育,比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黄网官 《师道》2011,(9):21-22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语文老师在思考,这似乎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物理教学没这么热闹,一元还是多元、割裂还是融合之争没这么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更多的是理性、平和特质,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教育功能观论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且这功能和价值具有多层复合性,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汉语文教育功能观和价值观。汉语文教育功能观之争由来已久。上至古代有“文”与“道”之争,下至现代有“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之争。古代“文道”之争,古人已达成共...  相似文献   

15.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都体现为知识本位的特征,教学中几乎无暇顾及学习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语文教学失去了人文性的内质,更谈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考量,是对人本的远离,失去了对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总是存在许多关注点和一些争论的问题,课改之前较偏重知识本位,课改之初多谈人文走向,而现在更多倡导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和争论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课程改革也在关注和争论的实践中走向深入、走向理性和走向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一般都没有否认语文课程是语言教学和价值教育的结合乃至“统一”。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话题转换或深入到以下两个层面:(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2)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前几年,我们不停地争论语文姓什么,姓"语"还是姓"文",其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百家争鸣,好不热闹。争论的结果,还是折中主义,或许语文原本就是这样兼而有之。语文教育出了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现在的中学生作文错别字满篇,病句连连,阅读理解更是理解不到位,文言文看不懂,诸多问题层出不穷。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似乎也很清楚,那就是读书。  相似文献   

19.
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主流范式,就是语文教育本体的“工具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或可称“实用论”、“应试论”、“应世论”),语文教学实践的“阅读本位论”、“以读带写论”(或可称“阅读基础论”、“阅读决定论”、“吸收本位论”),综合起来,可称为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切现象、成就与问题,皆由此衍生。如重功利轻人文,重实用轻文学,重训练轻积累,重占有轻体验,重技能轻素养,重知识应用轻生命感悟,重语言轻言语,重机械记忆轻应用能力,重读轻写,重解释轻创造,重吸收轻表现……,…  相似文献   

20.
简娟 《语文天地》2014,(1):77-78
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都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内在发展提出的要求。但目前高中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这种思想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工具性占据上风。其实,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书识字,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等,在具备显性的工具性特征时,还具有隐性的人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