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关于改革中学教育的辩论在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辩论.其中一些改革美国中学教育的意见,是引人注目的。如:降低小学入学年龄,年满四岁的儿童便开始接  相似文献   

2.
一、“奥数”的教育价值 1992年8月,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针对“数学竞赛”进行了辩论。辩论会统一的看法是,竞赛本身不会产生问题,关键是如何组织竞赛,使竞赛推动日常教学。作者也认为“奥数”的教育价值不可否认,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璋 《英语辅导》2004,(12):36-38
2004年9月30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克里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展开首场公开电视辩论。这是两人在选战中第一次公开面对面地交锋,同时也标志着美国大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辩论双方针锋相对,内容涉及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多个领域。辩论让我们在一饱耳福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他们的“领导”风范。  相似文献   

4.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面”,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助推了合作、倾听、质疑、辩论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正如1989年美国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价标准所说的那样:“小组合作为学生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尝试错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以及总结他们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受过教育的头脑张敬秀(内蒙古大学学报)文凭还是文化水平?……我们的一家报纸把辩论引导到这点上:“为什么现在我们受过教育的人们少呢?”在这个辩论的过程中查明,完全不能简单地确定,究竟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新闻工作者说出这样的意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生生沟通,探讨辩论。本文从“在学习新课时进行辩论,深化数学概念的理解;在练习课中进行辩论,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在复习课中进行辩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三个方面阐述“辩论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报》社曾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教育管理专业的博士生们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小辩论,辩论主题为“当前校长权力够不够大?”校长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不够大”,而博士生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过大”。博士生方倾向于用政策法规的理论解释来论证对校长权力限制明显不够,而校长方倾向于用管理实践中校长权力受制的种种困境来论证己方观点。当时双方唇枪舌战,锋芒相向,互不认同。  相似文献   

8.
“辩论” ,据《现代汉语词典》 ,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揭露对方的矛盾 ,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特殊的年代 ,“大辩论”如火如荼。辩论场上人头攒动 ,口号震天 ,慷慨激昂 ,义愤填膺 ,好像每次辩论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而令笔者记忆清晰且历久弥新的却偏偏是几次“小辩论”。所谓“小” ,是因为论辩双方参与人数少 ,辩论内容单一 ,用时短 ,社会影响微乎其微 ,除去几名当事人 ,几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 ,小辩论中反映出的普通人的正义感、独…  相似文献   

9.
一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之间发生了“数学战争”,诸多的争论影响了美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美国数学会希望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双方开诚布公,达成共识,携手并肩,促进K-12(幼儿园至12年级)数学的教与学.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德州仪器公司的资助下,原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无限生机。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令人振奋。然而在精彩“羊皮”的下面,在我们很不经意的时候,有时也会藏着一两只“狼”,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下面是笔者在参加某地区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中,耳闻目睹的一堂以辩论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品德课《幸福是什么》的教学片断。辩论前,教师宣布:辩论主题:金钱与幸福。正方观点: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反方观点: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辩论规则:双方维护己方观点,并驳斥对方观点。根据双方的辩论表现选出优胜者。接着,学生们便进行了一场十分热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和儿子坐在一起听电台里的辩论节目。只听得辩论双方唇枪舌剑,斗争激烈。我问儿子:“如果让你上去辩论,你是愿意做正方还是愿意做反方?”儿子说:“其实双方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学校也经常举办这样的辩论会。正方反方都是抽签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辩论.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说,把对方驳倒你就赢了。”  相似文献   

12.
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的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某一知识点,把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或“疑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争论或辩论,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百日维新》,当同学们满怀激情诵读“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赞颂变法英雄谭嗣同的时候,一位同学举手发表不同见解:“我认为谭嗣同不是英雄,而是个大傻瓜。”有的同学还同意这样的意见。还有的同学说:“谭嗣同为满人出谋划策,延长满人对汉人的统治,他不但傻,还死有余辜!”这下课堂上如同开了锅,热闹啊!我预感到“英雄”与“傻瓜”之争,难以避免,想草率收兵,也难办到,便提出让同学们辩论。为了避免辩论内容空洞乏味,要求双方都要以教材做依据,参照课后习题4,结  相似文献   

14.
教《犟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发表对小乌龟的看法,大家对小乌龟的“犟”有不同意见,一种肯定它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认为它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说法,而是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正方从“龟族”精神的角度论述“犟”的可贵,反方从办事效率和价值的角度说明“犟”的不足。之后,教师巧妙点拨:听了双方的辩论,你觉得事业成功应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很自然地将两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教师又进一步点拨:经过今天的讨论,我们懂得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批判性…  相似文献   

15.
“辩论”—一种教学方式探讨魏致远(浙江诸暨学勉中学,311811)高二两位学生对“I=q/t只适用于直流电”的正误发生争执,双方互不信服,要求老师仲裁,为分清是非,我们通过争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因势利导组织了一次讨论:全班学生自愿组成...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次辩论会,辩论双方各派出正反两方的四位代表。其他同学可以在辩论过程中以传纸条的方式帮助自己一方的代表。正方的论点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论点是“开卷未必有益”。这里的“卷”指的是好书。正反两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你会支持哪一方呢?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史学界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问题。上海市高中历史教材对此未做任何评判,而是放在“思考与练习”中,请学生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我认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在让学生作好准备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正反双方的辩论会。  相似文献   

18.
1989年,NCTM发表了“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这一文件将NCTM推到在美国和加拿大努力改进数学教育的前沿.它标志着一个专业组织向为学校学科老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系统的广泛的目标而迈出历史性的、重要的第一步.继此之后,NCTM又分别于1991年。1995年发表了“数学教学的专业标准”和“学校数学的评估标准”两份重要文件.这三份文件为努力改进数学教育提供了集中的、连续的和崭新的观点.但是,NCTM认为应该对该“标准”进行阶段性的检查,评估和修订.因此,理事会于1995年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就NCTM如何去改进现有的标准而提供意见.基于此.“标准2000项目”于1997年开始进行,它所形成的文件就是现在的“学校数学原则和标准”(出版于2000年)。  相似文献   

19.
程金元 《教书育人》2001,(19):22-24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他们在1980年向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提交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是八十年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发展的课堂环境”等,在我国,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方兴未艾。张奠宙教授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他认为:“以问题解决为主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问题解决”是一种以排除教师的绝对权威的灌输方式,代之而起的是促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去解决面临的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指导我国一切改革开放活动的总原则,全国的物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治建设都得遵循,外语教育自难例外。因此,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工作,应是研究我国外语教育的中国特色是什么,进而检查我国的外语教改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特色,哪些地方淹没了中国特色,再据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这是一项极大的任务,须得外语教育界业内人士及关心人士携手全力推进。为此,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举办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以多种方式在全国展开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讨,提炼本国经验,把握时代发展,从理论高度为解决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奠定基础。 正当筹备论坛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向中心负责人提出就当前中国外语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大会辩论的建议。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于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以《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热点问题纵横谈》为题,安排了专门时间,举行了以探究中国外语教学基本理念为内容,并有500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外语教研员参加的辩论大会。辩论在2007年11月1日晚七点半在广州华泰宾馆举行。辩论以两方出席的专家各二位为主发言人,与会者积极参与。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共进行了近三个小时,取得了一定共识和澄清了一些认识。就其内容和学风说,都可看作今后开展《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的一个序言。所以本刊根据会议录音,将会议的发言整理为文字,向同行通报,希望激发共鸣。此通报的标题系编辑部一再讨论后草拟,所通报的文字稿,曾送请辩论主持人审阅并转告辩论双方。现在作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专栏的启动序言,全文刊出,供同行了解、研讨。我们更希望同行读后抒发自己的见解,推动这个论坛的发展。 抒发自己的见解必须深入了解辩论发言之袁里含义的结合,此次辩论为了突出和谐互补的精神,把辩论都改称讨论。专家的辩论发言也极力以“协商式”地解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力避“PK”色彩。这种精神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但编者认为,辩论是维护参辩者既有观点,讨论则是共同剖析尚未明确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听众则在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作品评。所以本次“讨论”仍以称“辩论”为宜,而且了解辩论的发言就必须洞悉发言者的既有观点、主张,分析发言的涉及面以及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还要分析是否紧扫主题而未有意或无意地“偷换概念”。所以辩论比讨论深刻得多。辩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早在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孙子齐宣王经营的稷下学宫就规范了中国学术辩论的三条文明规则,此次辩论主持人所订的四条讨论规则也与稷下三规则极为接近,因此编者把本次的讨论仍视为辩论,并于每位专家某些发言之后,仿古人读经后作注疏的办法,写上一点“读后感”,供读者思考时参考。“读后感”在相应发言之后另起一段单排,以示不敢与专家发言平起平坐;同时用*号及不同字体加以标示,以便区别,这是编者以读者身份所写的“读后札记”,读者也可不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