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明 《湖北教育》2005,(12):57-57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昧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似“指挥棒”的食指如刺在喉,使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2.
在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问题请知道的小朋友举手时,会有很多幼儿举起小手,可是当叫他们回答时,有的幼儿则回答不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小班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少幼儿对教师的提问置若罔闻,毫无反应,举手的孩子也寥寥无几。到中、大班看教育活动时,有的班上回答问题的孩子总是那几个。“提问”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呢?一、举起你的小手有人觉得让幼儿毫无原则地举手似乎不太合情理,我则认为,不!当...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还要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提示性问题。小班的幼儿对玩什么怎么玩,在游戏前没有明确的想法,在游戏中他们边玩边想,有时还会出现不知道玩什么的现象。如玩《娃娃家》游戏时,孙玲小朋友手里拿着小锅东张西望。我问她:“你在干什么?”她一个劲地“嗯”,嗯了半天也没说出个什么,我又问她:“你手里拿的小锅是干什么用的?”并随手拿起一条塑料小鱼在她面前  相似文献   

5.
正确感知幼儿的行为文/广州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李竹琴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教师教育行为的这种差异,有时是对幼儿行为的知觉差异造成的。幼儿园中这样的事例是很典型的:集体教育时,有的幼儿常常不顾教师要求,不举手便回答...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味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  相似文献   

7.
请读者把手伸出来,然后回答:“人的手指头哪一个最高贵,哪一个最下贱?”几乎很少有人能回答正确。许多人以为食指最高贵,因为在干活的时候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小拇指最下贱,因为劳动中它基本不起什么作用,而且人们在平时多用小拇指比喻最下贱和最不好的人。但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大拇指最高贵,食指最下贱。你的孩子本来很一般,不怎么优秀,如果你经常把大拇指伸到孩子面前,并不断地对他说:“你真聪明!”“你真勇敢!”“你很能干!”“你是最棒的!”“你的意志最坚定!”“你能战胜一切!”“你最富有爱心!”天长日久,你…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问你水是什么样的,你一定会回答,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当你到别人家做客时,别人一般都是请你喝茶,表示礼貌,有时家里没有茶叶了,就说:"对不起,今天只好请你喝白开水了."意思是说白开水没有味道,让你喝了不舒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观察记录的26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来自教师的1453个提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多限于低水平的认知类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提问通常不能面向全体幼儿,有20%左右的幼儿从来未被教师提问,教师更倾向对能力较强、性格活泼的幼儿提问;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虽有等候意识,但实际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都十分短暂,通常在1秒左右;幼儿的回答方式以个别作答、集体齐答、自由回答为主,而少有讨论后汇报的方式;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会表层化地追问,而当幼儿回答不正确、不完整或未回答时,教师多采用重述、简单否定、自己代答等方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普遍不高,要么不能引导幼儿思维,要么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要么与幼儿经验不符。为改变这种低效或无效的提问现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幼儿发展的兴趣与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全面考虑问题的类型与难度、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允许幼儿回答的方式以及教师自己的应答方式,使提问真正发挥促进幼儿思维与发展的作用,提高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问你水是什么样的,你一定会回答,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当你到别人家做客时,别人一般都是请你喝茶,表示礼貌。有时家里没有茶叶了,就说:"对不起,今天只好请你喝白开水了。"意思是说白开水没有味道,让你喝了不舒服。  相似文献   

11.
幼儿对教育内容的解读有时会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在解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预先解读教育内容时难以把握幼儿解读的各种可能性.该现象启示我们,了解幼儿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可能解读是了解幼儿的应有之义,教师要鼓励幼儿在解读教育内容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对于具有积极意义的解读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具有消极意义的误读要查找原因,采取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12.
据传说,几百年前欧洲战场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法英两军对峙,排好方阵准备开战。此时,英军指挥官向法军喊道:“请你们先开枪。”法国指挥官回答说:“不,请你们先开枪。”双方礼让了一番,后来,一方只好先开枪。战斗的结局是后开枪的一方胜了。这种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现代社会称之为“礼貌”。 两方人的礼貌有时令人感动,有时让人无所适从。 “女士优先”是西方礼貌最集中的表现。上电梯时你让找,我让你,都很谦让。女士们经常不等你做何表示,就先进去了。有时碰上一对夫妇,你让他妻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为幼儿不能按照提问的意图回答问题而着急,有时又为难以回答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而难堪。譬如让幼儿认识“葡萄的表皮很薄”这一特征,教师常常先让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然后问幼儿:葡萄的表皮是怎么样的?不少小朋友的回答往往是:很光滑,很软,紫色的(或绿莹莹的)……而不说“很薄”那个教师所期望的答案。又如在教学有关地球有吸引力的常识时,小朋友看到物体会落向地面——纸片、羽毛等轻物体飘悠悠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常是避之唯恐不及。要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将学生的嘴堵上,再请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出现预设的答案为止;要么就以执牛耳者的姿势双手奉上正确的答案加以纠正。正因为如此,好多学生对"错误"产生了恐惧感,而这对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善待错误,优化评价有时",错误"和"正确"是相对而言的,教师不要紧抓着手中的"标准答案"不放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的标尺多一根,优秀人才就会多一些。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名古屋、京都、奈良等地的一些幼稚园里,规定每月25日至27日之间安排一次全园生日庆祝活动,为该月出生的幼儿及教师开生日庆祝会,即使在假期里也不例外。这已成为日本幼稚园社会科目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京都教育大学附属幼稚园参观时,正巧碰上该园的生日庆祝活动。5月25日上午10时20分,全园教师和幼儿集中在大游戏室内。园长问全体幼儿:“现在是几月份?”在得到孩子们的正确回答之后,她宣布今天要为5月份出生的小朋友和老师过生日。接着园长请4月份出生的孩子手拿礼品——自制纸圈花环、绒纸戒子及图画等走到台前,再逐一点名邀请5月份出生的孩子接受一个礼品,然后站在台上。园长接着请5月份出生的教师走到台前接受礼品后上台与孩子们站在一起。当过生日的幼儿和教师都被请上台之后,园长要求他们依次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并说一句在这一场合最合适的话,例如,“谢谢大家。”介绍完毕,全体师生为他们唱生日歌。过生日的孩子在歌声与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  相似文献   

16.
提问,日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大胆发言的好形式。现将常用的五种提问方法简介于下: 一、独答式即老师提出问题,请某幼儿单独回答。它可以锻炼幼儿单独讲话的能力,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语言发展情况。二、抢答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众幼儿抢答,可参考电视上智力竞赛中的抢答方法,如可将幼儿分成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抢答,这样能发展幼儿的竞争能力。三、追问式当幼儿回答完教师所提的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用‘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等话去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进而培养幼儿探究问题,遇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这也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四、补正法即老师发现幼儿的回答有缺漏之处,让其他幼儿作补正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道德观念是指有关道德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形成幼儿的道德品质起重要作用。只有当幼儿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分清对与不对时,才能自觉地照对的去做。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仅仅强调行为的训练;有的甚至用错误的东西来教育幼儿。如要求幼儿上课坐端正、守纪律时常说:“谁坐好了,不讲话,老师就请他上来跳舞,唱歌。”一时间,课堂纪律大为好转,但过不了几分钟,纪律又不好了。有个幼儿班,五十多位小朋友,上课一点声音也没有,可算“守纪律”了。可是怎么取得的呢?教师说:“我对小朋友讲:‘谁上课讲话,我就把他挂在吊扇上,让他转得粉身碎骨。妈妈来问××小朋友到哪里去了?我回答,他回老家去呐,也就是他死了。”上述事例说明教师没有以守纪律的正确观念来教育幼儿。当然学龄前的孩子对一些比较抽象  相似文献   

18.
“点名”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出勤情况,但搞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对幼儿来说起不了多少作用。我在实践中有时有意改变原来的模式,使点名别有一番含意。例如,我常常在叫过幼儿的名字,幼儿起立回答了“到”以后,冲着幼儿微微一笑,或者走上前去,摸摸小家伙的头,问一声“今天早饭吃了什么”等等,这时幼儿会在你的询问、抚摸中感觉到老师是喜欢他的,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样,孩子自然会把亲切感从父母身上移向老师,甚至会把昨天挨老师批评等不高兴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19.
公告板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及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欣赏名画时的对话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张大千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是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的,可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  相似文献   

20.
翁惠 《幼儿教育》2003,(9):10-10
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正视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幼儿创新教育。一、片面强调求异思维,创新价值观模糊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求异思维,把创造思维等同于求异思维。教师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让幼儿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求幼儿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教师就会鼓励或表扬幼儿;如果一样,教师一般反应平淡。幼儿为了做到“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就脱离活动的内容,随意地、漫无目的地回答问题,答案虽然和别人不同,但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