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德育有机融入语文课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提升语文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方式,学会明辨是非,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助于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授之以渔",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开拓者",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承担着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融汇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渗透。文道结合,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逐渐升华到理性认识,把知识、能力、品德教育组成一体,形成"三位一体整体设计",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优势,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感化。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学生首先接触的基础学科与必修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小学阶段的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特点。在教师的悉心引入下,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更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在课本与德育渗透之间找到契合点,或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材上面,重"教书",轻"育人"。为了平衡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这门学科,发掘教材中有关德育的素材资料,争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朱孔学 《中小学电教》2009,(11):107-107
<正>语文新课改提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新课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  相似文献   

7.
陈慧琴 《甘肃教育》2014,(18):96-96
正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在德育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把德育结合起来,笔者有以下几点浅显的思考。一、关注学生真诚、健康、善良情感的培养是德育的前提条件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所具备的素质不重在于知识的多少,更主要在于是否具备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学习中培养了能力,在学习中受到教育,进而达到语文科文道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材分析《哲学与人生》第七课侧重点是"如何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其中第四框题内容是"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着重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因此将本次德育实践活动课主题设计为"让成功之花为我们常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信念,践行成功教育。二、教学目标1.以学生的点滴"成功"以及相关评价为引导,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在中职商贸专业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专业"渗透",有效地融合中职语文教学"规定动作"与专业结合的"自选动作",以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为手段,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及渗透的商贸专业知识,为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语文知识的状态。语文课标也多次强调指出,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欣赏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广泛使用,势必会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是指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众说纷纭,对此,教师不能眼花缭乱,无所选择,完全可以从搜集信息和问题意识上着手,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语文学科因其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结构,把德育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进一步体现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素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提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儿",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应该说,"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彰显"语文味儿"呢?可以抓住"五个有效",引领学生用学习语文的方式来学习语言文字,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觉学习;变单一知识传授为多途径培养能力,启迪思维;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语文能力?其次,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具体落实教材中的二十二项"语文活动",数十项"写作训练",落实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特长的有关练习题。第三,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就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有必要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式个性化教学",它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冯堂冲 《考试周刊》2014,(58):29-29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师应重新审视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让"教室"成为"学室",达到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的佳境;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意识。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现代与传统的"单一"为"整合",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让"智慧之花"开得更广,更美。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穿插",可以让课堂变的生动、精彩、美丽,穿插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焕发课堂活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后旺东 《家长》2022,(8):37-39
<正>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是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还应提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使小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教师的引导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发现学生有走错方向的倾向时,教师需及时予以纠正,通过德育使学生变成更加优秀的人,从而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教学的层面上,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