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犤教学内容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犤教学过程犦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出示主题图。)提问:瞧,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同学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队队员最多;小熊队队员最少;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讲述:刚才有学生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  相似文献   

2.
孔雀的尾巴     
大山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天,天上下来一位仙女,手里拿着一支神笛。仙女微笑着问小动物们:“你们有谁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呢?我可以……”小动物们互相看看,谁也不说话。仙女看着小猴说:“可怜的小猴,你不觉得自己的样子有点儿难看吗?”小猴说:“嗨,那是自然,谁也没我小猴漂亮!我的祖先还是美猴王呢。”小猴指了指旁边的乌wū鸦yā说:“我看乌鸦兄弟最难看了,浑hún身黑不溜liū秋的,哪里像只鸟呀?”乌鸦一听,气得眼都红了:“胡说八道!我黑怎么着?比我黑的动物多着呢。长得白也不一定美啊,你们看兔子,耳朵那么长,还是三瓣bàn嘴呢。嘻嘻…  相似文献   

3.
猴子和刺猬     
一天,小刺猬、小猴子、长颈鹿等小动物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小猴最灵活,躲在大树上。大家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小猴,都大声叫起来:“小猴,小猴,你在哪儿呀?我们找不到你!”这时,小猴从大树上跳了下来,露出一副傲慢的样子,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看我多勇敢呀,我可不像小刺猬那样胆小怕事,只会在地上滚来滚去!真没用!”小刺猬听了,难过地缩紧了身子,可怜巴巴地躲在一边。大家听了,都和小猴理论起来,可小猴还是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它不服气地说:“刺猬的本领就是森林里最小的,谁都比它强!”大家闹得面红耳赤。小兔再也忍不住了,冲上前去,大声说:“…  相似文献   

4.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教材创设了两只小动物比较红果个数多少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学习20以内的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但是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有些困难。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天,小花猫遇到了一道题:16只小猴计划要摘192个毛桃,结果比计划多摘了80个。平均每只小猴比原计划多摘了多少个毛桃?小花猫想了一会儿,就开始解题:实际摘桃数192+80=272(个)平均每只小猴实摘桃数272÷16=17(个)平均每只小猴原计划摘桃数192÷16=12(个)平均每只小猴比原计划多摘桃数17-12=5(个)列综合算式(192+80)÷16-192÷16=5(个)“你的解法虽然对,但太麻烦。”小白兔走过来看后说。“难道还有简单解法吗?”小花猫不解地问。“当然有,你听我说。”“根据题意,多摘的80个桃是完成原计划192个桃后摘的,因为摘桃的小猴只数没有变,多摘的80…  相似文献   

6.
小猴折纸     
<正>假日里,小猴和小猪在一起玩数学游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猴先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剪出如图所示的图案。小猴对小猪说:“像我这样操作后,再把纸展开。你知道展开后的图形是什么样吗?”小猪哼了哼说:“这没出现的东西,谁知道啊!”“这样吧,我给你四个答案,你来选。”说着,小猴在另一张纸上画出四个图形: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培育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你妈妈今年多少岁?”有的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我把8和32写到黑板上后又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2少多少”“32比8多多少”“妈妈比我大24岁”“他比他的妈妈小24…  相似文献   

8.
陈忠义 《小学生》2004,(1):18-19
小猴比高小猴在树林里玩,小白杨对他说:“我们比比谁的个子高,好吗?”小猴说:“好!”当他往小白杨树前一站,才发现自己矮了一大截。小白杨高兴地说:“哈哈,  相似文献   

9.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今的数学课上教师往往喜欢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不失为一件利举。但片面的理解“轻结果、重过程”也会带来弊端。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课标本第二册“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时,这样教学:出示挂图,图中小猴有28块糖果,小猪有11块糖果。师问:谁比谁的糖果多得多?(生回答:小猴的比小猪的多得多)师又问:你是怎么想的?一生说:小猴有一大堆,小猪只有一点点。又有一生说:图上说小猴有28块…  相似文献   

10.
谁的本领大     
一天,小猴坐在树枝上荡秋千,一只老鼠鬼鬼祟祟从草丛里钻过。小猴看见了说:“小东西,怎么没大没小,见了我也不打招呼?”“你怎么也不向我打招呼?”老鼠停下脚步望着小猴反问道。“你有我这般大吗?”小猴比划着自己的身体朝老鼠喊着。“身材大有啥了不起。”老鼠打量着小猴,怯怯的,“本事大才……”“那咱们就比一比,看看谁的本领大。”小猴没想到小小的老鼠竟也敢顶嘴,气得从树上跳下来“哇哇”直叫。“比就比。”老鼠气头上也不示弱。小猴指着身旁的一棵大树说:“咱们就比谁爬得高。”“爬树?”老鼠仰头望了望高耸入云的大树说,“好,我先来…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一比”中第9~10页的例题和第12~13页的第5~9题练习。 [设计理念].‘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同样多”和“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各通过一幅主题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着长短、高矮关系并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见多就加,见少就减,是小学生解答应用题易犯的毛病。这反映了学生不是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凭题目中“多几”、“少几”等字词机械地决定用加法、减法。这会形成学生思维的惰性,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防止这类毛病的发生。首先,在教学第二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时,应作好孕伏。让学生特别注意弄清“谁与谁比”,“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真正理解“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例1和例2。一、复习旧知师:生活中常遇到两个数量比较的问题,和谁比,就把谁看作单位“1”。例如,哥哥的年龄比弟弟的年龄大。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弟弟的年龄看作单位“1”。)弟弟的年龄比哥哥的年龄小。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生:把哥哥的年龄看作单位“1”。)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甲)的3倍。把谁的年龄看作单位“1”?反过来,学生(甲)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又该把谁看作单位“1”?教师: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请你说出列式的依据。〔评:从生活实例出发,…  相似文献   

14.
误区一:认识上存在偏差,口语交际处于单项活动,缺乏交互性 [案例]一位老师正在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同学们,图上画了哪两个小动物呀?”“小猴和熊猫。”“两个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猫借铅笔。”“小猴会说些什么?”“熊猫又会说些什么?”……就这样,老师在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们就图说图,似隔靴搔痒,与己无关,一个个神情淡漠,兴味索然。  相似文献   

15.
“求比一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搞清谁与谁比和谁多、谁少,也不善于进行思维分析。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这种应用题的分析能力,理清其结构层次,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解法的关键。根据这一认识,并依据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规律,我们从“两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分析着手,设计了以下复习性练习,并已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训练一着重于“谁和谁比”以及“谁多”  相似文献   

16.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其巧妙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其中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思索。[教学片段一]师:你喜欢什么动物?(小狗、小猫、老虎、树袋熊……孩子们可高兴了,纷纷抢着说自己心中最喜爱的动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师课件出示2只大猴子、5只小猴子图片)看看大猴只数、小猴只数,你会提什么数学问题?生1:小猴比大猴多几只?师:可用什么方法解决?生1:5-2=3(只)。师: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谁还会提?生2:小猴是大猴的几倍?(3倍、6倍……学生有了争议)师:除了这两个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怎么解…  相似文献   

17.
小猴比高     
小猴在树林里玩,小白杨树对他说:“我们比比谁个子高,好吗?”小猴说:“好!”当他往小白杨树前一站,才发现自己矮了一大截。小白杨树高兴地说:“哈哈!我比你高!”  相似文献   

18.
问题二十九:怎样进行“比的认识”的教学?关于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比较两个数相差多少。如,白兔比黑兔多3只,也就是黑兔比白兔少3只。我们这里研究的比,是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和分数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如何把它们沟通起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比的认识”这个单元的编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教材第一小节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比”,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提供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  相似文献   

19.
全景式数学教育强调“在整座原始森林中认识一棵树”,在该理念指导下,基于深度教材分析和认知心理学探讨“比较”单元结构化教学。对不同类型比较,借助非标准计量单位以一一对应比多少为线索建立联系,从离散的单位走向连续的物体,渗透“单位”概念,突出比较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方法的同时从整体视角认识比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明晰知识结构,实现全景式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20.
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地”思维?背景介绍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第五单元“周长”44~45页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感知、体验周长。本节课是通过设计蚂蚁的三场比赛,使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最后让学生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分析这一矛盾的产生,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卡片,练习纸。案例描述活动一谁赢了(观看第一场比赛)孩子们对“龟兔赛跑”的故事既熟悉又非常喜欢。所以我一上课就问孩子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赢了,为什么?孩子们很有兴趣的回顾起兔子输给乌龟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