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电传媒领域,数字化的新媒体颠覆了原有的传播渠道,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广电新媒体面临着社会公司的竞争,也面临着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没有退路,只有在新媒体的角逐中胜出,才能掌控未来广电市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信息全球化时代,新媒体领域成为话语权争夺的前沿阵地,民间力量也日益进入对外传播格局。本文从新时期的形势出发,强调民间力量在西藏对外传播体系中的重要性,探讨西藏民间对外传播的实现途径和传播策略,以实现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引领社会舆论能力,也称舆论引导能力,就是掌控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能力。时下,媒体众多,而且各种新媒体、边缘媒体,甚至也能传播信息的非媒体在不断地出现。信息繁杂、信息爆炸,接受信息的对象也在不断分众化.不断个性化。所以.要真正地掌控所有媒体的主导权、话语权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成为新闻采集和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以《安阳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对微博在传统纸质媒体新闻应用中拓宽民生视角、增强读者互动和占领舆论主阵地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微博传播优势和双向互动交流优势。释放微博正能量,掌控微时代媒体话语权正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步入微时代,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体的挑战者,更是媒体的融合者.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新闻舆论格局、新闻价值判断、新闻表达手段和新闻话语权掌控.新闻的全民化,解构了传统媒体中心控制架构.其互动传播、互享信息、互生资源的信息产生、转化方式,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提出了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作为话语的社会化媒体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制造和引导舆论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建构国家话语权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推动世界信息传播秩序变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现如今,美国仍然掌控着话语霸权,美联社的新浪微博作为其新媒体产品之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本土化现象的缩影。笔者认为,研究其在中国本土化的方式和策略,有利于我国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归纳总结国际主流媒体在中国完成本土化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路径,服务于我国主流媒体走出去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7.
刘慧 《今传媒》2012,(7):23-25
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的一般性模式是利用行政力量引导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而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大大释放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话语权",突破了以往那种口调一致、你说我听的单一传播模式,使得城市形象的传播系统和模型更为复杂,为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南京城市形象传播需充分发掘微电影等各种新媒介新载具,并执行各种媒体间的整合互动,真正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8.
陈功榕 《东南传播》2012,(10):42-43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权在开放性方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权威机构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呈现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向性的互动。公共话语权与公众话语权的概念不同,公众话语权是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普遍权利,而公共话语权则有特定的含意,它包含了传播话语的社会属性和受众被动接受的特征。坚持平台开放,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传播监督,促进网络自主监督机制建设,推动以过失责任可追求溯为前提的自愿实名等,是当前规范新媒体公共话语权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微博为什么那样火?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信息过剩;我们处在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这时代的流行词是我不信——对什么都不敢轻易相信,都缺乏信任感。前者使信息获取易如反掌,后者使信息真实性常被怀疑消解。在以前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信息资源垄断的环境下,媒体可以完全掌控信息话语权,受众被动接受,别无选择。哪怕是信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力量正在崛起,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以丰富的形式、高强的互动性、广泛的传播渠道,迅速在媒体行业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应摆脱惯性思维,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求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掌握话语权。本文拟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简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主要依靠传统理念和方式进行传播的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以速度快、传播广为特色的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话题讨论、创造社会流行语方面以及引领公众讨论上,时有不尽人意之处,有时甚至是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这就导致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话语权的逐渐丧失。话语权的丧失带来的是受众信任度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张建民 《当代传播》2021,(6):51-54,59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1、鉴于新媒体跨时空快速传播的特点,媒体机构或新媒体机构应首先面对事实,积极掌控话语主动权。新媒体可以快速发声,及时将事实呈现出来,抢占首发权。同时,新媒体也要走专业化道路,从思路上打造新媒体传播意识,知晓事实、陈述事实、解释事实。2、面对新媒体中利用社交网络快速传播信息的特征,专业的新媒体机构要起到疏导舆论与民间情绪的作用,呈现出专业的理  相似文献   

14.
从对外的角度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主动放弃诸如Facebook、YouTube等海外开放式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巨大舆论阵地,等于是主动将自己置于不对等传播的处境之中,自弃话语权。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改变思想,采用"逆向传播"的态度,尝试逆向利用海外开放式互联网信息平台谋求与海外媒体对等的话语权,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引导海外涉华舆论。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像(图片、视频)融合传播,图像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像事件"的提法开始出现。本文试对"图像事件"作概念性的说明,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呈现和效果,希望就"图像事件"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步得到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效应的最大化应该是电视人努力的方向。事实上,网络传播和交流的便利,使更多原本不被重视的话语权开始逐渐被社会主流所认可。而正是这种“渐进式”话语权的参与,使得电视传播的目的、方式、形态和制作理念都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条主线,不断夯实、壮大自身实力,强化传播力,巩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张园 《今传媒》2014,(6):25
正主持人语:在当今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也更加便捷。新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使得普通大众的意愿得到即时表达,这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网络话语权与舆论监督权,同时为政府搭建了网络外宣平台和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新媒体的"双面性"特质,一方面带给民众更多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另一方面网络话语权释放导致不良信息或假新闻的迅速扩散。鉴于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的种种表现,加强网络媒体的法治建设则势在必行。本期"传媒与法"栏目精选的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19.
曹林 《青年记者》2012,(21):14-15
“纸媒何时消亡”是一个隔段时间就会被提起的议题,也许“消亡”尚很遥远,但传统媒体(不只是纸媒)在新媒体冲击下影响力日渐衰微,却是一个现实的命题.传统媒体遭遇的生存危机,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夹击,一方面是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带来的冲击,更快的传播速度、更自由的表达、更符合受众信息消费习惯的传播平台,这种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弥补的;一方面是传统媒体自身“传统优势”的丧失,新的并不总是好的,传统也有传统的优势,可传统媒体不争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未能很好地坚守好自身的传统优势,将话语权和传播权拱手相让.  相似文献   

20.
马维杰 《新闻传播》2013,(12):77-7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借助于网络的新媒体开始成为监督司法的新兴力量。新媒体使新闻监督的话语权掌控在民众手中,新媒体互动式、社交化的特质使得民众能快速集合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组织,对于社会共同关注的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施加舆论压力,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新媒体也会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的公众舆论,这会对司法公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全新的媒体环境,媒体和司法机关都应采取对策,保证新媒体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