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或如杰姆逊所言,叙事最好的研究对象是故事、传说和小型的文学作品。但对新闻文本而言,叙事也同样重要。经济新闻的策划与报道中,采用何种叙事手段和话语策略与传播主体所追求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有直接关系。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笔苦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媒体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宣传报道及其效果为例,分析叙事策略对经济新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栏目剧与电视剧既十分相似又有所不同。从根本上来看,栏目剧更具有平民化叙事特征。这里所谓平民化叙事,指的是从叙事形态到叙事话语一系列叙事行为上与大众日常生活相一致的状态。为此,本文从操作手法、地域性文化色彩以及叙述手法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其平民化叙事的一些特色。从而得出结论:栏目剧就是栏目剧,它是最为"草根"的一种叙述形式,它可能会像网络文字如博客一样成为"草根"的狂欢,但不应该从此功成名就,登堂入室,成为某种"高雅艺术"。  相似文献   

3.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4.
李岚 《现代传播》2022,(8):58-66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广播电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观念策略、方式手段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在话语内容时代化、话语表达融通化、话语方式多元化、话语传播系统化四个方面实现战略突破和路径创新。以“议题同构”和“认同聚合”的视听作品,传播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创新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新叙事,做好人格化传播、精准传播、好感传播;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提升;建立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由“国家主体”下沉到“地方主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海外布局。  相似文献   

5.
系统把握数智化背景下的技术赋能、话语建构与叙事框架,是新时代做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作为底层逻辑的数智技术赋能,须以数智化传播为核心,探寻技术的可供性支撑;以生态化重构为方向,探索技术的系统性改造。作为内在逻辑的对外话语建构,要以融通性表达为目标,用多元话语打破认知壁垒;以滴灌式输出为路径,用分众话语展开精准传播。作为外显逻辑的叙事框架设置,应以共识叙事为指引,统筹“自我”与“他者”视角;以共情叙事为手段,丰富视听文本的多模态语言。  相似文献   

6.
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阶段。中国梦体现了"家国"的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的理论成果,它与各国梦相通,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道路提供新的范例。中国梦的传播要在实干兴邦的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传播不是哪个个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梦的主体广泛性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研究好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通过个体中国人圆梦的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中国梦"是和平梦,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共同繁荣离不开中国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梦通过文化交流凸显本土化和亲和力,要让拥有不同背景的受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感兴趣,以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采用个性化、艺术化、本土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和方法,讲述人必须用公正的态度,保证故事体现的精神不被误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应该被清楚认识到,既不夸大和吹嘘,也不回避和掩盖。中国梦的传播和内化过程需要借助于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的话语策略来展示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主流媒体应该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视野和胸怀,以及发展的眼光讲好当今的中国故事,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传递和交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公正地反映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时政类新闻期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随着政治环境和形势的变迁其叙述话语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告知到故事化叙述的多重演变.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目前我国时政类新闻期刊中叙事话语的四种样态,即以宣传为主的政治话语,以资本驱动的商业话语,回归新闻本质的民间话语和以事实为本位到追求故事化叙述的话语转变.新闻话语发生的转变,一方面离不开市场和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离不开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在新闻叙事话语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回归新闻的本质属性,体现新闻规律.民间话语在与政治和商业话语的博弈与抗争中成长和壮大,新闻叙事不断由政治化语境向故事化、平民化、娱乐化叙事话语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语境下,过去主流媒体"高大全"式的话语体系面临着解构和重构。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关键,其最终落脚点是能否讲好故事。从传播的"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对谁说(Whom)"四个要素出发,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叙事主体形象化、话语体系故事化、传播结构立体化、阅听对象定向化。  相似文献   

9.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国内外传播媒介变革的大格局中,做好对外传播,既需要融通叙事的平台与方式,又要创新叙事的故事和话语,凝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我国近年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叙事传播平台、叙事传播话语、叙事传播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众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一环,科学公共议题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自主思考、判断、决策,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介质。本文聚焦"方崔大战"引发的公众转基因争论,考察天涯论坛上的网络公共话语。根据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从话语核心、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行为三方面对相关主帖和回帖进行分析。以期明确转基因科学传播的问题及结症,并进一步论述科学传播可能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薛国梅 《现代视听》2012,(10):34-36
《走进科学》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类电视栏目,本文以其为例,对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色进行探索,重点从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叙事话语平民化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色,希望能对我国科教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16.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面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变局,研究者呼吁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本土国际传播理论,调理好对外话语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反思既有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转文化传播、数据话语权、新闻话语图示等新概念;在重点议题、叙事模式、内容模态、传播渠道、战略策略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未来,研究者将从中国的国际传...  相似文献   

17.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是芒果TV推出的明星真人选秀节目,节目选取年龄在30+的已出道女艺人与男艺人作为参赛嘉宾.两个节目使用了三种叙事策略:视觉奇观叙事、成长叙事、消费叙事,但在性别叙事、场景叙事的呈现策略上两个节目具有差异,这影响了节目的话语表达.文章通过对两个节目叙事的对比分析与反思,旨在为影视节目...  相似文献   

20.
张文迪 《新闻前哨》2022,(12):50-51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我国主流媒体关于奥运冠军的新闻报道在叙事主题与叙事意义生产上呈现出新的特征。主流媒体奥运冠军报道进一步回归奥运理念与体育精神,以全红婵夺冠报道为例,主流媒体在运动员明星化、典型教育、奥运吸引力方面创新叙事策略,结合日常叙事与宏观叙事,在新传播语境中建构话语体系,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