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杨兼 《新闻前哨》2014,(12):79-80
10月23日,当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会议上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第二天,一条名为“CCTV终于报道武汉乱收费的ETC了!取缔ETC需要共同关注!”的消息却出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传,而后被网络媒体转载,引发热议。然而,媒体记者注意到,这条消息实际发布于3年前,3年前的报道如今大热,其争议性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已经超越当年。  相似文献   

3.
2019年,"快递员丢芒果下跪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事件经历了事件首爆发、舆情的一次反转、舆情的二次反转等传播过程,在传播中体现出了由于技术推动导致的传播门槛降低;用户过度参与新闻事件下的狂欢和看客心态,社会转型期情绪的集中爆发等特点。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要辩证看待,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智慧传播的多样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企业与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话语权下放的社交媒体时代,网民的表达渠道和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话语权重提高。而对于不断发生的企业危机事件,其热敏属性所引发的网络舆情讨论也在不断激发事件热度,后真相时代所带来的意见情绪化传播也给企业危机公关和舆情管理形成了挑战。海天“双标门”事件的失败危机公关造成了股价的断崖式下跌,反映出企业在公关和舆情管理上的诸多弊病。本文以海天“双标门”事件为研究案例,着眼于企业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从多学科视角分析该事件舆情表征及提出应对之策,探索企业危机舆情管理的传播实践规则。  相似文献   

5.
2013年4-5月《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持续28天的水战,赚足了受众眼球,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和搜索引擎的热门话题,标准门事件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而成的热点新闻事件。本文运用危机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危机产生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分析标准门事件中的舆情建构。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参与风险传播的程度日益加深,寄生于高校的社交媒体更是在校园舆情的风险生成与风险治理中搅弄风云。以学校冠名的具有强自治权的QQ空间表白墙是一类特殊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它是感知风险的吹哨人,发挥监测风险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属于个体化用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成为生产风险、传递风险的“滋事者”。校园舆情中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有赖于校方与QQ空间表白墙所有者的联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2008年12月发布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隋分析报告>指出,突破了娱乐与休闲目的,2008年有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倾向于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随着政府和企业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日益重视,搜索引擎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也取得了突破,①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变得日益重要.因此,探讨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人大-方正舆情监测平台数据,直观化呈现出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整体态势和特点:社会舆情整体压力上升,50%事件集中在社会与法领域,社会民生话题不断上升;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微博成为整个社会话语场域的策源地、意见发酵池;舆情事件议题活跃周期为23.2天等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内容效应"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网络舆情监测及舆论引导的发展现状,着重从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对其进程进行辨析,旨在强调回归理性对话协商及重新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必要性。本文主张,网络舆情监测在确定热点/议程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于不同群体/阵营之间意见互动的探讨;同时需针对"意见气候"的互动性探究不同观点形成及变动的路径,从而展开针对性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0.
1月8日,国内安全软件厂商瑞星宣布推出“恶意网站监测网”。该监测网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挂马网站、钓鱼网站等互联网威胁的实时监测系统,所有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用户都可以免费浏览该网站,全面、清晰地了解国内网站被黑客“挂马”的情况。该网站通过对“云安全”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每天公布挂马网站排行榜、目前最危险的漏洞、挂马网站在各区域的危害情况等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草根网民的网络举报行为以及个性、多元的网络意见表达,让习惯于实体社会治理的有关部门和国企近年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公信力危机.提升Web2.0时代的政企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迫切需求,成为催生"舆情分析师"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