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储安平先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创办的《观察》是红极一时的自由主义重镇,因此,探索和研究储安平的办刊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观察》,展示其办刊思想的基本内涵,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储安平及储安平的《观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蒋含平 《新闻记者》2006,5(9):70-72
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刊《观察》周刊,至1948年12月25日被国民党查封。该刊共出五卷(满24期一卷,第5卷仅出18期)。《观察》是一份纯粹的同人刊物,资金由储安平的一批“多以教书为生”的朋友集股而成,主要经营管理者是储安平。其时,储安平正在复旦大学任教。就是这样一个势单力薄的刊物,却在4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最高发行量达到10.5万份(包括华北航空版及台湾航空版)。  相似文献   

3.
储安平的《观察》是他新闻活动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文人论政”的历史绝响。本次研究试图将储安平个人与时代结合起来深层次探究其“文人论政”的缘起,并将他的新闻活动贯穿起来,从总体上揭示其“文人论政”的理想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幻灭的。  相似文献   

4.
“储安平作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老的价值,远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参预政治的一个成功实践者,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报人。”  相似文献   

5.
储安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独立报人。经过1946-1948年国统区主办《观察》的辉煌后,储安平的新闻思想却在1949年《观察》复刊后开始发生了明显变化。笔者认为,建国以后知识分子心态的转化,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费边主义"中"缓进待机"思想的影响是导致储安平在《观察》复刊后新闻思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力图以新的视角探讨储安平1949年后《观察》复刊这一时期新闻思想转变的原因,并希望对储安平新闻思想的研究做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元三 《青年记者》2009,(20):81-82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发动了半流血的政变,将斯大林的接班人马林科夫的左右手莫洛托夫、贝利亚赶下台,后又将贝利亚秘密枪毙。再加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企图脱离苏联控制的政变,南斯拉夫铁托对苏联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叛离,这些事给毛泽东的思想震动极大。党外民主党派人士如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西方“三权分离”、“两院制”、“多党制”,  相似文献   

7.
储安平创办的《观察》周刊曾被誉为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旗帜性刊物。新中国建立后他的思想发生变化,渴望融入新时代的潮流并努力为之实践,但最终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储安平的后期活动,折射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程艰难,他真诚的精神令人深思与记取。  相似文献   

8.
储安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独立报人。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本文以"不羁之士"四个字,来形容储安平起起落落的命途中所展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本文将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文学创作时期、自由主义撰稿人时期、《观察》复刊时期以及最后悲剧式的落幕。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力图从新闻学视角来探讨储安平的办报理念、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9.
林立华 《今传媒》2016,(3):131-132
储安平的一生和报刊有着紧密的联系,曾先后主编过《文学时代》《中国晨报》《力报》《客观》等刊物,尤其是他于1946年创办、主编的《观察》周刊,因为文风犀利、观点独到,在当时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储安平的编辑思想.本文从提倡言论自由,办刊目的是舆论监督,客观、公正、理性的编辑精神、独立自主的办刊精神等四个方面就《观察》周刊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一 )  储安平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写过多篇小说、散文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早在 1936年,储安平就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小说《说谎者》。后来,他留英追随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学习。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徜徉书斋的学者。然而,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却找到了一条“参政而不干政”,为言论自由开辟讲坛的道路。为此,他甘愿舍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专心投入他所选定的事业。  他也许找到了他一生的道路,然而,这也是他一生悲…  相似文献   

11.
储安平的编辑生涯谢泳严格地说,储安平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编辑方面。虽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地在政治上很有见解,也热心于言论方面的工作,但从他年轻时代到最后的岁月,都与编辑工作联系得很紧。储安平是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学生(过去许多人误认为他毕业...  相似文献   

12.
秋风先生新著《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反思了近代中国以胡适、储安平为代表的启蒙自由主义传统,追溯了张君劢、梁漱溟所代表的保守宪政主义传统,分梳了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的异同,提出中国的自由主义若要走出困境,必须有一个“保守化”的转向,即学习西方立宪时代的政治传统,并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些价值予以肯认。  相似文献   

13.
他生前有不少公案,比如关于拆除北京牌楼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争论,比如整风反右运动中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分歧,比如挖掘明十三陵定陵与郑振铎、夏鼐的争议,以及“海瑞罢官”所牵出的是是非非. 百年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论政与从政的平衡,也就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处理.显然,在吴晗身上,这一议题的答卷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抹杀吴晗在言论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富有个性的编辑思想 储安平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期刊的社会职能、编辑的基本原则以及办刊精神等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主张上.大致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学者和国家之间,命运历来紧密相连,早有“国昌则学运昌”一说。中国的学者,也一贯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学者与国家,国运与学运之间,关系似乎变得微妙而复杂。 作为后世学人,很难对那个时期的学者有灵魂深处的探索,然而,“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却时时使人震撼。学者本是寂寞的,但真正的学者总是肩负“济天下”的伟大责任,面对政治,面对权力,有的人在他生命的交叉点上,任他的才华消蚀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里,但真正的学者却把他的生命溶进了毕生为之奋斗的学术中。 在政治和学术之间的敏感区域,我们发现了储安平,一个一生都在学术和政治中进行两难选择的人,一个真正把学术事业溶进“济天下”责任之中的学者,追寻他生命的痕迹,能引出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储安平(1909-1966),江苏宜兴人,我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上个世纪40年代十分活跃的新闻出版家.曾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重庆中央政治学院研究员、重庆<中央日报>主笔、重庆<客观>周刊主编、上海<观察>周刊主编,建国后曾担任新华书店副总经理、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光明日报>总编辑等职.  相似文献   

17.
林莉 《新闻爱好者》2011,(19):48-49
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文人办报"曾经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路程。本文尝试从储安平的办报活动出发,探究"文人办报"在中国走向终结的悲剧成因,并以此为鉴,论证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报理念,即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本文中的"报",在现代意义上,泛指各类新闻媒体,新媒体除外。  相似文献   

18.
尹兴国  何南 《新闻知识》2012,(12):93-95
储安平主持的《观察》创刊后,销量一路上升,单期最高发行量达105000份,社会影响也逐渐增大,向世人证明办"刊物不一定要靠津贴,刊物本身是可以依赖发行收入自给的"。本文从宏观层面的办刊宗旨和原则、中观层面的发展之路和微观层面的编辑经营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观察》的成功归功于其正大的宗旨、坚定的原则、恰当的发展路径和合适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茜 《兰台世界》2013,(4):114-115
<正>一、创办、主旨、撰稿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国家避免内战,和平发展,迅速走向恢复和重建的道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纷纷创办刊物,发表对国事的意见,力求为国家尽一份心力。1945年11月,在张稚琴的帮助下,储安平在重庆创办了一份名为《客观》的周刊,在这份刊物中,他发表了许多尖锐的政论文章,政治思想逐  相似文献   

20.
李树娟 《新闻传播》2010,(7):109-109,111
文人论政特指近代文人通过报纸发表言论,议论政事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的清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挟持.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些进步文人在学习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后.对国家前途进行思考,并通过办报、办学堂、办会社等形式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启迪民智,以期促进民族之强大。王韬、梁启超、张季鸾、储安平等报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任《大公报》15年主笔的张季鸾更可谓文人论政的典范.虽然“文人论政”渐随历史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这一探索、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现在新闻界出现的问题有所警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