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9,(5):89-93
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句式广为流传,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X也是醉了"构式,在结构上、语法上、语用上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语言构式的角度看,可以将"X也是醉了"结构拆开分析各部分结构特点,再组合起来把整个句式带入宏观语境。对其具体语境产生的具体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可对"X也是醉了"这个构式的产生方式,语法、语义、语用等几方面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2.
“醉”蚊子     
正一天,我和弟弟正玩得开心,几只蚊子却围着我俩转个不停。不一会儿,我们便正式成为了他们的盘中餐。我痒得东抓西挠,恨死这伙吸血鬼了,一定要想个办法治治它们。对了,前些天妈妈给我们吃过醉蟹,要是我们喝了酒,蚊子一叮,它们不就醉了吗?这样,我们就可以好好折  相似文献   

3.
昨天,爸爸交给我一个任务——为柿子“排队”。柿子!我一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要知道它们可是我的最爱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一看,发现它们竟然都没熟,非常失望。站在一旁的爸爸见了,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儿子,别急,你先把柿子一一排好,我再教你一个催熟柿子的祖传秘方。咱们享受一下柿子成熟的过程不是更好嘛!”。  相似文献   

4.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语法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转换规律,历来是学界研究和总结的重点.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阐述了实词虚化的定义和具体体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了”词,窥视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实词虚化的种种表现和典型特征,得出实词虚化的重要途径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亚蒙 《现代语文》2015,(2):129-130
现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大量新兴网络语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本文以网络流行语"X也是醉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醉"的用法与含义,并结合现今网络中"X也是醉了"产生的背景,重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语义的演变及语用的发展趋势。"X也是醉了"作为网络流行语;在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两方面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短时副词“猛然间”具有主观或客观短时义、突发义、变化激烈迅猛等语义特征。时体上,“猛然间”主要用于现在完成体、进行体事件,它还常跟非持续性动词、动态助词以及其他副词共现。历时词汇化方面,“猛然间”是由双音节副词“猛然”+“间”构成,“间”的语义虚化、隐喻、心理组块化以及类推作用是“猛然间”词汇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5,(6):88-91
"了"因句法位置的不同而为不同的范畴,它可以做动相补语,也可以是时体标记,还可以是语气词。正确区分不同位置的"了"有助于句法结构的指派和语义的拟测。"了"处于不同位置,其语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10.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醉了     
黄舒 《生活教育》2011,(5):68-68
在白瓷杯里轻轻地放人一小撮碧螺春,细看,果真和课文里描写的一模一样——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确是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12.
以Talmy的认知语义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汉语"V着"和"V了"存在构式语义互换产生的原因及适用动词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认为适用动词必须和"V着"和"V了"存在构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结构内容相统一,从而得出"V着"和"V了"存在构式对适用动词的认知语义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化”缀词构词能力之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其研究也非常深刻。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分析“化”缀词语义的范畴化过程,认为“化”缀词之所以使用这么广泛,与它的语义外延不断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爸爸醉了     
过年了,大家走家串户地拜拜年喝喝酒也不失为过,毕竟,高兴嘛!昨天晚上,爸爸多喝了几杯酒。整个人晕乎乎的,大家都知道爸爸醉了,扶爸爸上了车。  相似文献   

15.
“到”是汉语里的高频词,其语义从表达空间位移逐渐演变为其他领域的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虚化过程。以往研究多从传统语法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功能进行讨论。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心理层面出发对其词义演变过程做出系列推拟和归纳,着重对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机制和特征进行探讨。本研究结合历时与共时研究,以期对其语义扩展过程进行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16.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吴静静 《文教资料》2011,(27):24-26
现代汉语中.祈使句尾“了”的语义分析一直很有争议。本文根据认知一语用理论,利用语义演变公式“M2=M1+X”探讨了祈使句尾“了”的语义特征,并认为它是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成分,其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虚拟性、语用推理及语言主观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词“上头”来源于动词“喝酒后引起头晕、头疼”,通过隐喻发展出“失去理智,冲动”义,后由于焦点事件语义泛化,产生“沉迷,喜爱”义;在句中常做定语、谓语和补语,句法位置上由动词向形容词虚化;随着语义的发展,其感情色彩也由贬义演变为褒义,具有强烈的主观评价义,夸张的修辞功能和丰富的表情功能。在“正反对称”语言补充机制的作用下,带有否定色彩的“下头”一词也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后来"和"以后"的历时发展和语义演变。"后来"由表时间的联合短语词汇化而来;"以后"最初用在"N+以后"结构中,六朝时开始词汇化,晚唐五代完成了其词汇化过程。"后来"和"以后"的语义差别主要是由"来"的语义滞留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