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样突破键极性与分子极性关系这一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是《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的教学重点,教学实践说明有关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该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子极性判断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教材、教学资料中,对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判断,大多数介绍的是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的方法和键型、键型对称判别法。此类方法对于判断非极性键和极性键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是否有极性很容易,而对极性键构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上述方法先得要知道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再根据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或键型是否对称才能作出相应的判断。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分子的空间构型方面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个空白,即使是告诉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又由于学生在立体构型方面知识的欠缺,对较为复杂的空间构型分…  相似文献   

3.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一节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如果教师用唱独角戏的方式,将“电负性”、“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等基本概念硬塞给学生,他们会感到兴味索然,结果只能是死背定义,对一些没接触过的分子的极性很难有独立判断的能力。用“发现法”的精神讲授这节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急于解除疑问、寻求答案的探求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可顺利地突破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对这节教材的教学设计(两课  相似文献   

4.
在高考复习中,有关ABn型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问题,学生感觉难以解决.下面例举三种有效的判断ABn型多原子分子极性的方法.(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不冉赘述)  相似文献   

5.
判断多原子分子极性与否的方法湖北医学院附属卫校金曾妮(430074)对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不仅决定于化学键的极性,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在任何分子中都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电荷在空间分布对称则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重合,...  相似文献   

6.
磁性有无、磁极极性的判断是初中学生学习“电磁联系”时遇到的基本题型,解此类问题的理论依据是“磁体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磁体的性质”,才能熟练解决这方面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体会,对这类问题所作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一般定义和反比例关系式,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建立明确的“反比例”概念。难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要交待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多原子共价分子极性的判定渭源一中侯孝民对于多原子共价分子来说,分子的极性不仅决定于化学键的极性,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当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时,该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P4、O3等。若分子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整个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就要看分子的...  相似文献   

9.
王义 《化学教学》2012,(9):70-72
分析和总结了中学化学教学中判断分子有无极性的三种方法:“力的合成”、“重心”、“电子式”,并分别指出这三种方法存在的缺点,以及判断分子有无极性时方法的选择。通过对三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能快速判断出分子有无极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是中师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深入分析分子具有极性的实质以及例题的讲解,总结出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设计目的]用微机和自己制作的三维动画课件《分子和原子》给学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课,将微观微粒分子的特性和分子的一些变化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原子分子的概念并认识分子的特性.[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的概念和特性,能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问题.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能用概念对一些物质作出判断.[教学重点]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和对分子特性的理解.[教学手段]讲授,实验,使用微机和自制软件突破重点.[板书]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一.分子[提问置疑-1]…  相似文献   

12.
周敏  柴尔峰 《甘肃教育》2008,(23):49-49
中学化学教材中对分子极性的判断是通过举例,用“电核重心”进行描述的,比较难以迁移到去分析其他分子上,很抽象,学生常常不知应如何找出“电核重心”。笔者认为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比较直观,试验教学后也发现学生较易接受。现举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一次关于“减数分裂”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了探究式学习的妙处.浙江省的《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将“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定为这一节内容的发展要求,而学生对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难以掌握,导致“细胞分裂图的判断”成为这一内容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教科书中第23页“模型建构”的方法,并在原有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做了改动.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整理如下,供同行参考、切磋.  相似文献   

14.
《分子和原子》一节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微观粒子,也是学生在认知上开始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转换,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文章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构建,设计了《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在该教学中设计多项课堂实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观粒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相似文献   

15.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16.
"硫酸"说课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的第三节《硫酸》的第一课时。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本着这种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后,多不能独立寻出掌握规律的捷径,深感难予记忆“多电子原子的电子近似能级”与“电子填入轨道的顺序”,又常易疏忽全满、半满和全空的稳定排布。为此,我授以下述方法,实效良好。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多电子原子的电子近似能级图”,综合出下列顺序表:  相似文献   

18.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是融合一体的,“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做是实践,通过实践才能去发明、去创造、去实验、去生产……。“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通过做,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教学做合一,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还能知道如何获取知识,这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深有体会。记得在上生物学《环境保护》这一课时,因为资料较多,我动用了录相、挂图、投影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一节课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节课他们总听懂了,记牢了吧。可下课后偶听一男生说:“环境污染有这么多,这么严重吗?我怎么没发现。”一女生说:“这都不懂,说明我们这里环境好,没有污染。”听了这些,我先前的一点点成就感全被失落感所代替了,我讲了这么多,环境污染现象比比皆是,这两个学生竟没发现,我顿时觉得这节课上得很失败。可到底失败在哪里,一时也没想通。后来在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上...  相似文献   

19.
“电流的磁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 (人教版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通电螺线管外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启发学生总结出安培定则 ,并会用安培定则来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 ,通过探究建立概念 ,使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 ,为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做了几个演示实验。教师先在讲台上放一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 ,并用手把磁针拨动 ,使其转动 ,然后问学生 ,“你们看到了什么 ?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因为这是上两节课学习过…  相似文献   

20.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在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理解“推导过程”对掌握和应用圆面积公式有很大帮助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操作、观察、表达”这三步为学生的学习程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一难点。下面介绍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让学生把自制的学具(一个圆形纸板等分成16份,用红蓝颜色各涂8份,也可分得份数多一些)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