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的采访中,由于文化差异,生活条件不同,导致了许多农民朋友不喜欢和城里人交流,对于采访更有一种内心的抵触心理。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学习采访的。从2007年1月1日甘肃农村广播成立那天起,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脚踩在黄土地上,奔走在陇原大地的乡村里。甘肃农村广播的立台宗旨就是,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记得当时创台之初总监的一句话是,一群来自城里的姑娘小伙,一起办起了一家对农的电台。然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我们,在采访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尴尬的境遇,回答我们的一般都是"我没有时间""不要问我"。对  相似文献   

2.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随部主任到昌吉州农村进行了一周的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农牧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新人新事多,用心采访,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我是一个青年记者,这次到农村采访,明显感到平时学的农村政策与采访实践挂不起钩来,遇到具体情况就不会运用。往往采写的稿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比如写《倒板村》这篇反映一批维吾尔农民跻身于流通领域后摆脱了贫困的稿子,最初我想把导语写得活一点,功夫下在这上面,导语写成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在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通讯(见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这次采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用主观的“框子”硬套。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又搞了很多年的农村采访工作,有些事情无需细问,就可以想像得到。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常常以“想当然”的态度,用主观的“框子”,去硬套客观的材料,“框子”以外的材料,就不闻不问了。  相似文献   

5.
农村部记者,直接面对的采访对象就是农民。农民是质朴的,而质朴增加了记者的采访难度。如何才能从农民那里采到想要的好素材?放下架子,做邻家二小子我从事农村报道6年,除了晚上整理笔记外,在采访的时候从来没有拿过采访本,因为我觉得拿着采访本和他们坐在一起,无形中就是一种距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新闻工作还不到两年,但经历过的很多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久前参加的“老区行”采访活动,更是让我难忘。“老区行”,是由农村大众报丁蓬总编辑主持策划的一次大型采访活动,是《农村大众》向国庆50周年献礼推出的一系列专题报道中的重头戏。整个采访活动涉及沂蒙山区、原昌潍地区和胶东半岛的12个县市区,采访时间从6月26日到7月18日,历时24天。编辑部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包括新闻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在内的5人采访小组。同时提供专用经费,配备了专用的采访车和两台  相似文献   

7.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0.
何灵 《声屏世界》2014,(4):18-18
我是一名入行才半年的新记者.这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本来想好好呆在家里陪陪父母。除夕前一天的上午,原本联系好的农村留守儿童采访对象临时变故.中心紧急征集回乡村过年的记者火速提供替补线索。我电话打回家里,父亲提供了一条采访线索,告诉我村子里有一对父亲离家、母亲改嫁、跟着六旬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姐弟。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13.
我近期读到一本刊物,其中一文讲到写农村报道应少用方言,以免读者难解其意;而我以前从有关书中看到写农村报道可多用方言,在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时尽量用原话,不要加工。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  相似文献   

14.
我是湖北竹山县擂鼓公社农村通讯员,写过不少稿子,但报刊用的很少。一方面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没有抓到点子上。最近,读了《新闻战线》第九期刊登的《从农村回来的记者》一文后,很受启发。范敬宜同志那种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给新闻界的同志树立了榜样。从老范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过去总认为自己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熟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我正式加入大连日报社新区新闻部(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新闻部"),成为一名负责报道农业、林业、海洋渔业、水务、长海海岛战线的新闻"新兵"。东北地区唯一海岛县、黄海前哨长海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你是大连日报第一个跑海岛战线的女记者。作为生长在城市的"80后",我几乎没什么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三农"报道应该写什么?农村报道能不能具有可读性?采访时和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1994年至1998年能够在省、地新闻奖评选中连年获奖,除了对新闻写作的酷爱之外,主要得益于深入的生活、深入的采访、深入的写作。 1987年,我从安康农校毕业后,便在旬阳县小河区长期从事农村工作。1996年以后,尽管调回县城工作,但工作的主要精力仍在农村一线。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才有了我写作上的灵感和源泉。回想那5篇获奖作品,无一不是笔者深受感染的现代农村和农民题材,无一不是笔者常年积累、多次采访、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结果。 记得那是1988年的春天,区委书记找到我说,“三…  相似文献   

17.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青年农民,拜《新闻与写作》为师,学写新闻报道才一年半的时间。我用手中的笔,为群众说了心里话,受到了群众赞扬。很多人都说,他敢于为民“鼓与呼”。去年5月,我在采访中无意间了解到一位乡农技员的困境,就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又调查了一个区的农技员现状,写出了调研文章《农村区、乡科技工作的现状及出路》。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流于形式、味同嚼蜡的会议报道,往往不感兴趣,望而生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善于从会议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善于从“会海”中抓鲜货、抓大鱼。 如何从会议中发掘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我认为: 一是,抓热点、难点问题。许多会议都要提出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其中如果带有普遍性,是广大群众关心的,就要抓住不放。1991年春天,我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阜城县农民负担不超过5%后,觉得在农村“三乱”日趋严重,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的情况下,阜城县的经验值得推广。我们便深入农村采访农民。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县减轻农民  相似文献   

20.
何遐 《新闻世界》2009,(11):15-16
我生长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乡村来到省城上大学,留在省城做自己热爱的新闻工作。 在我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跟踪采访她,和她对话的大半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