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5月15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出版了。细细算来,今年是它的七十岁生日。大系的主编——赵家璧(1908~1997年)已经离开我们八年。他没有看到第四辑问世,也无从知道第五辑的主编是谁人。但他早就预料到大系会继续编下去,正如世人所说“书比人长寿”。一个年青编辑的梦想赵家璧自幼喜欢读书,十七岁时,作为圣约翰附中离校学生,进入国人自己创办的光华大学附中的高中一年级读书,那时他就参加校刊《晨曦》的编辑工作,高三时主编《晨曦》并将《晨曦》向社会发行,从此爱上了编辑这一工作。在升入光华大学后,他认识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相似文献   

2.
《我的编辑生涯》,林君雄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林君雄,在他的著作《我的编辑生涯》(以下简称《生涯》)中总结自己40年编辑生涯时说:“虽然我是一只笨鸟,但是尽力了。”这句话说得很平和,并不崇高,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很强  相似文献   

3.
储安平的编辑生涯谢泳严格地说,储安平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编辑方面。虽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地在政治上很有见解,也热心于言论方面的工作,但从他年轻时代到最后的岁月,都与编辑工作联系得很紧。储安平是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学生(过去许多人误认为他毕业...  相似文献   

4.
编辑风采     
赵家壁(1908-1997),中国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1908年11月20日出生于上海松江。在光华大学附中时,即主编《晨曦》季刊。1928年入光华大学英文系后,为良友公司编辑《中国学生》杂志,毕业后历任良友图书公司文艺部主任、副经理、经理。  相似文献   

5.
赵家璧是现代著名的编辑思想家。在中学时期他就参与主编了光华大学附中的校刊《晨曦》,大学期间,他曾半工半读,在良友图书公司主编了《中国学生》月刊。由于受平日所接触的中内外局势及革命进步书刊的影响教育,他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编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一改往常“有一定的知识性,偏重于趣味,思想性福薄弱”的编辑方法,立志要出“推动时代前进而有益于人民的书”,“另辟一条出文艺书的路子”(《编辑忆旧》,赵家璧,第79页,下同)。  相似文献   

6.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16(6):71-75
苦乐生涯由此始记得在1985年2月份,我将自己写作的《非图书馆学专业大学毕业生从事图书馆工作之我见》投寄给当时的《大学图书馆通讯》(即《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前身),没想到在当年5月份就接到编辑部的来函,告知稿件将刊登在1985年第3期上。从接到采用通知...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本叙说编辑工作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一位做了半个世纪编辑工作的老人。他的故事极为平淡,都是些“稗官野史、逸文趣事”,却折射出一位可敬的编辑的精神世界。作者黄伊以“敬业和奉献,开拓与创新,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为题开篇,是耐人寻味的。作者在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大中文系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来出版社实习,编辑室主任委托他接待。此时的黄伊,已是从业四十多年的资深编辑,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但是,他没有向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却对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讲述自己用半生心血换得的深切体会:当编辑最要紧的一条,是要…  相似文献   

8.
今年(2008年)是家父赵家璧的百年诞辰,记录他半个多世纪编辑生涯的《编辑忆旧》和《文坛故旧录》,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再次出版了。我们又将未收入这两本集子的其他回忆文稿,也结集起来,作为《编辑忆旧》的“集外集”,取名《书比人长寿》,也即将出版。这三本书几乎收齐了他有关编辑生涯的全部论著。  相似文献   

9.
赵家璧     
生平1908年11月27日生于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现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1925年秋,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学习,参与校刊《晨曦》的编辑工作。后任校 刊总编辑。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英国文学系读书。  相似文献   

10.
范泉先生的一生,是与文学编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岁起就踏上编辑岗位,直到患病去世的60余年间,除了被剥夺正常工作权利的22年外,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酷爱的编辑事业。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有目共睹的业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校《光华附中半月刊》是范泉漫长的编辑生涯的起点。这本每期约10万字篇幅的刊物,为还是高中学生的他学习编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主编邢鹏举的放手之下,他从刊物的组稿设计、编辑处理、排版画样,到跑印刷厂校对或改版等各道程序,都进行了大胆的实践,逐步掌握了编辑的要…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当代编辑出版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范泉是其中之一。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  相似文献   

12.
正一1923年的春天,我的爷爷叶圣陶经朱经农先生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年他29岁。1982年,爷爷为刚刚创刊的《出版史料》写了一篇题为《我和商务印书馆》的文章。人们常常引用的爷爷说的"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那句话,就写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14.
恽代英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宣传家,又是成绩卓著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负责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创办或主编过《光华学报》、《学生周刊》、《武汉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红旗》等十多种颇有影响的报刊,积累了大量的报刊编辑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16.
郭常英 《编辑之友》2012,(3):122-125
李叔同是近代中国艺术界的知名教育家和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他与近代报刊编辑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次从事编辑工作.在他的编辑生涯中,编《书画公会报》宣传艺术作品、创办《音乐小杂志》传播西方音乐、编辑《太平洋报》探索广告理论.他在编辑领域的追求与实践,同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向人们证明了他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艾青全集》编辑札记花山文艺出版社张凤洪我作为《艾青全集》的责任编辑不是偶然的。我和艾青夫妇有着整整10年的友谊。10年前,也就是1982年那个杜鹃花盛开的春天,我和艾青夫妇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相遇了。艾青偕夫人高瑛回到阔别多年的杭州,参加他的创作生涯5...  相似文献   

18.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9.
孙培镜先生是我国出版界的优秀代表人物,曾获全国首届出版工作者老有所为伯乐奖。2005年8月19日,他病逝北京,享年82岁。从此,我再也无法和他通话了。我毕恭毕敬地向他的遗体和遗像三鞠躬。我仰望着他的遗容不舍离去,仿佛在等待他回答求教的问题。孙培镜先生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位领导人,也是我最敬佩的编校师长。那是1981年初,他主编的文物普及刊物《文物天地》需要一位介绍古代文物知识的编辑,在前后十几个人选中,我有幸被他选中了。我从学校调到文物出版社。那时,我已是不惑之年,但却是编辑工作的小学生,而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编辑,年近…  相似文献   

20.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