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说:“真理是南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问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家泰 《中学文科》2005,(12):75-75
马克思有句名言:“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便会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让争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引导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5.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谈到中美教育方法时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通过争论往往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7.
王月红 《辽宁教育》2010,(11):21-22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斌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2):113-114
如何看待考试及分数 ,一直存在着不同倾向观点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是 :目前的考试是否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素质的高低 .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考分与能力问题 ,仅就其中一两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结合多年来在本系实验考试中的实际情况推出对大学生考分处理的一个办法 .1 对考试争论的看法  对考试问题的争论之所以长期存在 ,教改、素质教育方案也反复地推出 ,表明该问题并非是一个对 ,另一个全错 ,不能简单地用“Yes ,No”来回答 .诸如“考试分数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及某种程度上对专业知识的推理技能 ,而并非智力”之类…  相似文献   

10.
孙冬娅 《职教论坛》2002,(22):47-47
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还须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练习空间,全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办好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提高能力的机会。一、动口训练,使其能说会道职高学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广泛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从读、说训练着手。但从会读到会说,其间有一个不小的飞跃。“读”是“说”的第一步,会读不一定会说,“说”相对于“读”是综合能力的反映。“说”的训练,除了动口还要动脑,“说”除了表达自我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对。有些学生在大庭广…  相似文献   

11.
王东凤 《陕西教育》2010,(10):51-51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整合了“听”与“说”的功能且超过了“听和说”。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2.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VI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从“敢于说”到“乐于说”,再到“会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争论场面:品读课文《金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彼得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而争论不休。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学生会质疑:“羊皮筏子上的乘客真的一点儿都不害怕吗?”……这些种种的质疑和争论。是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陈贵发 《辅导员》2010,(18):I0004-I0005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依据《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精神,近年来的中考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某些观点的提出,如“过分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会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大量数学试题已标准化,客观化的今天,逻辑推理和论证已降至从属地位”等等,致使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顾虑重重,举棋不定,这就大大削弱了复习质量,本文现谈以下几点认识和教学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学课“说”的能力培养,即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讨论、讲评、总结等“说”的数学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讨论、推理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发挥其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说题活动是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品尝数学学习成功的良机,给学生创设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通过数学说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与平台,让学生“敢说”,通过教师示范引领,让学生“会说”,小组合作,经常鼓励,学生坚持说题,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胡冰  翟鑫 《课外阅读》2011,(1):156-156
常常听人说“中国十三亿人里没有好后卫”。关于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但是,努力培养优秀后卫是我多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诸多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些学生不能抓住要害传情达意,有些学生语言罗嗦,缺乏层次性,有些学生说话时缺乏相应的态势语言……那怎样使学生从想说、爱说到会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20.
谈错中求解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过去我们只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而没有考虑将学生看成是教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