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2.
提起新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自然会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去更换思想品德课?这两门学科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差异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课程类型有别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将品德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剥离出来,专司道德教育的分科课程。《品德与生活》是综合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二、课程目标有别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两门课程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具有单向性,仅限于儿童的“品德”。《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具有多维…  相似文献   

3.
立足生活并以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来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这一课程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简单的文字描述远不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提高的效果显著。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又存在着几个弊端:1.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改变了以往小学品德课以讲故事明道理的呈现方式,代之以大量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和事例图为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习成道德,这种呈现方式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7.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需要品德的回归。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更要懂得生活中处处展现品德,品德存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生活中的品德(一)用心观察,在生活中感受品德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还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针对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精心设计.将教育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难在品德课教学中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要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去定位目标,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彰显品德课程的魅力。一、基于儿童,定位目标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点,也是归宿。在教学《好牙伴我一生》这课之前,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他们对于牙齿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每一位参与课改教师所知晓的。如今的品德教学极力主张,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和谐、开放、文明的品德课中领悟快乐,健康成长。如何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呢?我有如下几点看法。一、在生活中体验《品德与生活》全书重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理念的。因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傅盛华 《教师》2013,(19):100-1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热爱生活的心态为目标,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品德课要让学生有"三最"的感觉。一、最亲切的感觉如何使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亲切的感觉呢?我认为把握下列两点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郑庆 《时代教育》2014,(10):28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本文从设计游戏、聆听故事、创设情境、学科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杨官浩 《小学生》2010,(12):34-37
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品德课程呼唤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了"发展性教学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用发展性眼光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门课程理念新、综合性强,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我们在使用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着眼于教材的发展性和学生的生活性,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今小学生的品德课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其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还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由"知识统领"向"儿童生活统领"转变,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