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田伯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4年1月4日9时22分在重庆逝世,终年六十七岁。田伯萍同志,贵州省开阳县人。青年时代受到马列主义的熏陶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事迹的鼓舞,追求进步,1936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秋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并参加上海  相似文献   

2.
最近,宋铮同志为搜集整理她爱人邵子南的遗著来找我,我们一起谈往事,忆战友,越谈越激动。战斗的情谊重,同志的情义长。1949年11月底,山城重庆解放,“新华军”的老战士邵子南、田伯萍等同志回到重庆。他们回到这块烈士用鲜血染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的老战友田伯萍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他还只有六十几岁,一生却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正当他所有的委屈得到纠正,在重庆继续为党为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奋勉辛劳,想把失掉的大好时光尽可能补救回来的时候,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令人扼腕痛惜!  相似文献   

5.
春节前夕,到政协礼堂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举行的茶话会,在聆听张友渔同志讲话时,心头忽然涌出一句唐诗:“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起了逝世不久的田伯萍同志。1980年5月,我随同石西民同志到重庆搜集《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6.
刘毅 《北京档案》2000,(12):36-37
毛岸英同志牺牲近50年了,年轻时我有幸与他相识,又与他在一起工作过,战斗过,在抗美援朝50周年到来之际,写此短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7.
1984年1月4日上午9时20分,新闻战线的老战士田伯萍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可亲的、难忘的良师益友一旦逝去,我内心的痛楚,情感的沮丧,是难以言语描绘的。心情总是不能平静,脑海里不断浮现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许多往事宛如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8.
忆靳以师     
最近收到一位和我一起在老《收获》①当过编辑的同志的来信.他说:"我们现在都到了靳以师辞世的年龄了.回想当年和他一起编刊物的日子,真有些感慨万端……"他信中那如丝如泪的感叹号和删节号,牵出了我对靳以师深切的怀念.靳以师的好友巴金先生说过,"靳以是一位勤勤恳恳的作家,又是认真负责的编辑,还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他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巨大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②  相似文献   

9.
黄洛峰同志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老前辈,解放前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负责人。生前凡是同他一道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的为人都很敬重。我曾长期在洛峰同志领导下工作,有一件事印象很深。1943年,我在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那时出版社经济困难,要经营副业来补助。我被派和新华日报馆的苏国华同志合作经营梁山土报纸生意。洛峰同志是内部的总负责人。我是对外经理,苏国华同志是产地负责人。因为一件事情,我和洛峰同志看法不一致,并且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我没有在粟裕同志身边工作过,仅由于我爱人乔信明的关系而与粟裕有过接触,但他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粟裕一贯谦虚谨慎、关心同志、爱护部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要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和在那里长眠的战士在一起!"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啊!当我从广播中听到他这最后的遗愿时,不禁热泪盈眶,多年前的往事又翩然浮现。  相似文献   

11.
日前,与一位曾经和邓拓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说起了邓拓同志的廉洁作风,颇给人启发和教益。他讲了两个例子。1957年末,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前往新建成的宝成铁路采访并参加通车典礼。采访报道结束后,他在成都访问了著名的佛教寺院昭觉寺,方丈命徒弟泡上好茶,摆上花生、松子、红枣等干果,招待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3.
边春光同志是我国出版战线上一位老战士、老领导。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多数同志都叫他“老边同志”。这个极其平常的称呼,透着人们对他的敬重和亲和。我这里记叙的仅仅是他1983年在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抓与出书质量有关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四年四月初,我刚由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第一天,头一个见到的就是刘惠之同志。不等文化局陪我去的同志介绍,他就高兴地冲着我说:“老战友来啦,我们今后在一起工作,多好啊!”我很受感动,觉得他仍然是十六年以前我们初次认识的那样开朗、爽直、热情、亲切;不象经过那场反右斗争暴风雨摧残过的人,猛然见到分别多年的老相识时,不免会流露出某种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倒是我自己有点尴尬,只紧握他的手,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哲里木报通联记者组副组长王根敦(蒙族)同志,分管来信来访工作。四年来,在接待和亲自处理来访120多人次中,敢于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都说他是报社最忙的人之一。接触过王根敦同志的人,都觉得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对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他用四句话作了概括:“敷衍塞责无事做,认真负责难事多,只要一心为人民,战胜邪恶奏‘凯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79年1月,他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当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社原总编辑于顺昌同志不幸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值得尊敬的好战友,与他共同工作过的战友和同志都深感悲痛和惋惜。解放军报社原副社长田仁德同志结合自己与于顺昌同志近40年相识、相知、相交的经历,通过办理论培训班、开展政研工作、办报实践中一个个具体详实的细节,回顾了于顺昌同志让人敬佩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宽广胸怀。文章文笔细腻,饱含深情,真切感人,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老一辈军报人为人、为文的风范与品格。  相似文献   

17.
邵荃麟同志受林彪、“四人帮”迫害,含冤去世已经九年多,去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许多曾接受过他的教育以及和他共同战斗过的同志,对他解放前在上海、浙东、桂林、重庆、香港等地的革命活动,写了不少回忆文章。而从一九四六年起,荃麟同志和汉口大刚报断断续续长达四年之久的一段渊源,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作为先后在汉口大刚报社工作过的人,在和反动派进行曲折复杂的斗争策略上,在熬过  相似文献   

18.
马明 《新闻采编》2000,(3):46-47
何微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匆忙。原来还想他能再回到他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山西家乡,重游故地,上上巍巍五台山,在一起谈叙昔日相处的桩桩往事。可惜这些企盼,都已无法实现,成为终生憾事。当他病逝一周年来临之际,同他曾经朝夕相处的一幕幕情景和他生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音容笑貌,不禁涌上我的心头,浮现在脑际。 难忘的岁月 1949年4月,在庆祝太原解放的欢呼声中,我和老何来到山西日报社工作。老何担任报社副社长、采通部部长,兼任新华社太原分社副社长。我担  相似文献   

19.
科仁同志是苏联真理报派驻中国的记者.三年来,我一直和他在一起工作,担任翻译的职务.科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给我很深的印象.科仁同志是工人出身.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磨床工.起先,他在厂内办工厂小报,以后在共青团的一个地方报纸工作,后来才调到真理报工作.他是那样的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他经常对人说,中国是如此之大,生活又是如此丰富,对一个记者来说,写作的题材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20.
胡风同志(1902~1985)是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对我国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从1933年在日本留学时因参与抗日活动被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回国、参加左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以来,除了中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分之一世纪”与世隔绝和重病外,几乎都同编辑出版工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三十年代他协助鲁迅创办过《海燕》,主编过《工作与学习丛刊》、《木屑文丛》,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