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应县氾水中心小学花秀南老师(现已调往城南小学),在课堂教学以及和儿童平时的接触中,非常注意儿童说话的完整性。如:一个二年级学生拿了一枝铅笔来对花老师说:“替我削一下?”花老师抓住时机笑着问:“叫谁给你削啊?”那学生回答:“你。”花老师又问:“我是谁啊?想想看,要老师削铅笔应该怎么说呢?”  相似文献   

2.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4.
我刚担任小学副校长的第一个学期,我校三年级的付老师在全乡出数学公开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回答老师提问的小手频频举起。只听见付老师说:“还有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晓强,你来回答好吗?”一个坐在前排的男生站了起来,用不够清晰和微小的声音回答了问题。由于声音太小,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们都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付老师说:“晓强,别紧张,再大点儿声,慢慢地再说一遍。”然后她向这位学生投去包含鼓励、爱抚的目光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学生又一次一字一顿,但仍不太清晰地回答了一遍。这次他得到了付老师“你讲得真好”的赞许…  相似文献   

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几件事赞颂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重点回答了第一段中提出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一问题。乍一看,其它各段还可以,只是第三段“谈碰壁”似与这问题无关。可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恰恰相反,这一段正是回答第一段问题,突出文章中心的好材料。为什么呢?首先就本段与第一段关系讲,鲁迅先生一生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而第三段正集中表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鲁迅先生赢得很多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正好从一个  相似文献   

6.
西安黄河小学的卢老师对本刊1998年第5期上刊登的安徽省鲁可平的作品《我第一次走上讲台》中在叙述对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提问时出现的语意不清,提出了质疑,本刊编者向作者寄去了读者这封信。鲁老师及时回了信,并对原文语意不清的段落作了修改,大意是:“我”领读完三年级课文,便提出问题,而不是向五年级学生提问。三年级学生回答完毕后,“我”布置他们默读课文,再把目光投向五年级学生,讲完五年级课后,接下去才是“安顿下三、五年级……”。现将鲁可平老师的回信照登于后。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鲁迅先生:您好!在读了您的许多文章后,我感触很多,十分想与您成为忘年之交。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了。不怕您笑话,我在二年级时还不会写日记呢!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要多看书,多留心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多练习才能写出好作文。我按照老师讲的,买了几本书,看完之后开始练习写作。起初并没有多大的作  相似文献   

8.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堂文学教育的缺失我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一个初中二年级学生,同时读一篇他们都还没有学过的文章———人教社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台阶》。之所以选这篇文章,是由于这篇现代文新字生词极少,甚至可以说写得十分浅白,可以“照顾”到那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全文除了“尴尬”一词外,几乎没有十分出彩的字句。不到20分钟,他们都读完了。我问:读懂了没有?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读懂了。我逐一地问他们:这篇文章说些什么?小学四年级学生回答:讲一个父亲把一座三级台阶的房子改为了九级台阶的房子。初中生显然嫌小学生的回答太简陋,补充道:主要是他家乡有一种观念,房子的台阶越多,房主人的地位就显得越高。初中生为他比小学生读出的东西要多一些而显得尤为得意。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1月我听了一堂课题为&;lt;两位数乘两位数&;gt;的小学计算课,任课的是朱乐平老师.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我不懂“等语言,如:“我不懂,你能说得更清楚些吗?““我还是不明白,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我错了,谢谢同学们的帮助.“朱老师为什么频频使用这样的语言呢?我认为,这些语言的后面体现了朱老师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下面我来谈谈这堂课的语言特色,即为什么朱老师在课堂上说那么多“我不懂“.……  相似文献   

12.
笑话四则     
外号外号“老师,他们不听您的话,又喊我的外号了。”“谁?”“马尾巴、豆芽菜,还有癞蛤蟆和娃娃鱼。”惯性物理老师正在讲惯性,看见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小话,就用眼神暗示了一下,可那个学生还是讲个不停。老师只好点名要他回答问题:“我刚才讲些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实例。”学生:“刚才我在下面讲话,您暗示了我一下,但我没有立刻停止,这就是惯性。”心不在焉仆人:老板,门口有个收账的,我告诉他您不在,可他就是不相信我。老板:是吗?那我出去亲自告诉他。抽象画交美术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画呢?”学生指…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某市举行的一次小学英语口语比赛中,一个五年级的女孩讲了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马良》。在故事中,马良不是一个男孩,而是一个女孩。故事讲完的时候,评委认为马良应该是一个男孩,所以提了一个问题:“马良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学生仍然回答:“在我的故事中,马良是一个女孩。”于是评委认为这个学生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约翰叔叔     
老师给五年级一班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请父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回到班上转述给全班同学,并总结故事的寓意。第二天,老师抽查班上的学生们。一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了他买鸡蛋的故事。他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回家时一个急刹车,篮子飞了,鸡蛋全打了。”老师问:“寓意是什么呢?”学生说:“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另一个学生说:“我妈跟我说了她在农场养鸡的故事。她把12个鸡蛋进行人工孵化,但是最后只有10个鸡蛋孵出了小鸡。寓意是,在鸡蛋孵化之前,没有人可以断定最后能得到多少小鸡。”这时候有个学生主动举手,老师鼓励他:“查理…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今年是巴金先生百岁诞辰,媒体铺天盖地展开宣传攻势,我是巴老的崇拜者.十分想把这位文学泰斗介绍给我的学生(七年级),但心里又没谱,不知学生会反应如何。课堂上我问道:“你们知道巴金吗?”有一个快嘴的学生抢答道:“知道,现在报纸电视上都是这个老头。”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他应该是个大人物吧。难道活了100岁,就这么值得纪念吗?”语文课代表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他是个伟大的作家,像鲁迅、冰心一样。为什么我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跟朋友谈起班上那些“教不好的学生”,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小时候“赖作业”的故事: “我小学时,作业从来不做,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坏孩子。五年级,班上调来一位新老师。第一天, 我就因为作业没做,被课代表拽到办公室,老师问我:‘真的没做吗?’  相似文献   

17.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2年级,成绩还算不错。但他特别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他就会紧张,明明很容易的题也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和我谈到这个问题,说除了老师会多鼓励孩子之外,也希望家长平时多关注,培养孩子大胆一些。其实我知道我这个孩子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怕答错了同学笑话。我应该如何帮他呢?蔡建新:这是个上小学2年级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总是担心老师提问,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结结巴巴的。这个孩子的状况可能是源于某次回答问题时,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教师节那年,三十多岁的朱老师在本村小学任教,她包五年级毕业班,语文、数学、自然、历史、音乐、美术、体育她全教。倒不是因为朱老师有三头六臂,那年头农村小学的教学形式都是包班,“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一年她家因计划生育问题被罚得只剩下几张嘴了,乡里想解除朱老师的民办教师资格,无奈正值第一个教师节,“尊师重教”刚动声色;再加上朱老师也确实是块“教学的料”,每次教学常规检查,朱老师的备课数量最足,批改最多,考试成绩总是第一。一个三十多岁拖家带口的农村妇女能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因此,校长对上面的指示一拖再拖。因为是…  相似文献   

19.
幽默二则     
物理课上,老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让学生易于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我朝鱼塘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五元!”  相似文献   

20.
两位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一课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有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而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一位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很不高兴地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这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