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衡教育"是未来中国义务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如何调整各级学校、各类教师资源,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如何做到在班级内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均衡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2008,(12):47-48
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经把“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促进均衡发展”、“按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法定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亟需打开新的局面。如何把工作的重点由关注教育规模转到关注教育质量;由关注硬件建设转到关注软件教育资源建设;由关注重点学校标准化建设转到关注薄弱学校,重视区域均衡发展;由新课程的培训检查转到课程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重要转变,已经成为他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在全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温岭市教育局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温岭市农村教育的科学、超前、均衡、个性与品质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开展了"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温岭市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在均衡普惠、公平开放、个性自主、健康快乐、民主多元、优质品位、和谐自然的阳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村教育目标体系、制度系统、政策框架和运作机制,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实现了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不仅构建了区域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框架和理论系统,积累了丰富的行动案例与实践经验,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和辐射力的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完整范例。  相似文献   

4.
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我国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城乡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也不均衡。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如何切实保障和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儿童逐步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扎根农村的标准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努力使农村小学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整体薄弱状况并未完全扭转,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那么农村小学将如何实现教育发展的突围呢?我镇因地制宜,实施"三倾"管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的具体问题,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新的投入机制,为求村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金保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系列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超800万,其生存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然而,西部地区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还严重不足,相关学术研究也不容乐观。在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急需各级党政部门、学校,以及从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杨连明 《现代教学》2006,(9):1-1,10,11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缩小郊区与上海城区教育的差异,如何缩小市郊城区与边远乡镇学校教育的差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应正确处理好教育内涵发展的几对关系,以体现教育服务的均衡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义务教育对于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前提.也是奠定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基础的关键,尤其在安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来说.农村义务教育成为该省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公平问题突出体现在财政投入、教师均衡配置、教育理念与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结合安徽省实际应该着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及加强新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措施,以期实现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论述如何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获得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着手,结合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从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整合区域职教资源、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论述如何让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接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城乡教育差距的比较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重庆作为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直辖市,辐员面积大,人口众多,大工业与大农业、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不仅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而且城乡教育发展不甚均衡。客观认识重庆城乡教育发展中的失衡现状,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使之协调。  相似文献   

13.
田征 《陕西教育》2006,(1):49-5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建立了义务教育办学“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与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召开,昭示着职业教育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铺平道路,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各级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如农民受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新农村教育服务是当前加强农村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饶强 《广东教育》2003,(12):61-62
大到我国东西部的教育均衡发展,小到一个县、区的教育均衡发展,都早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怎样均衡发展,谁来监督检查,谁来评估指导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缺乏保障的。我们承认不均衡是绝对的、必然的,也承认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某些地区一时难于达到相对的均衡。但是,不能排除人为的因素也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笔者就亲耳听到过某决策者公开提出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事实上一些决策者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公开提出来而已。这些人为因素的目标指向,是早出…  相似文献   

17.
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扬州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形成了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本文就"扬州模式"的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自治州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教育强州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先后深入到泸溪、永顺等地,通过与县教育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及各层次学校校长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我认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存在共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把如何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我州教育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来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西部农村”这一特殊区域内,此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调研、梳理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均衡发展的系列对策,以此期盼实现城乡协调、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柳谋 《陕西教育》2006,(11):7-8
创建教育强县是省政府提出的一项旨在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战略任务。促进县域教育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是“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这八个字的本质属性。我省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目前我省正在大力开展的创建教育强县活动,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