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力与智力之后天可塑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创造力与智力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智力与创造力之结构关系、成功智力理论与创造力之关系、评价创造力的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创造力与智力的后天可塑性问题,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创造力比智力具有更大的后天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成年人的智力、创造力及其与学习的关系以往研究较少. 文章对近年来心理学关于成人智力、创造力特点的研究做了基本梳理, 并初步探讨了它们与成人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创造力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就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联系。经过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即高创造力必须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智力作为基础,但较高的智力并非必然地带来较高的创造力,而低创造力者的智力水平并不一致。概言之,较高的智力是较高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研究表明,导致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呈现这种非线性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在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要重视学…  相似文献   

4.
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对智力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并由此演绎出多元创造力的观点,丰富了对创造力内涵的认识,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基于此,全文试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简单阐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岳晓东  龚放 《宁夏教育》2000,(1):108-108
误区之一:混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把高智力等同于高创造力。结果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只知提高学生的智力,不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向“智力高于一切,成绩决定乾坤”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丹丹 《江西教育》2012,(Z4):44-45
斯滕伯格是当代国际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在智力、创造力、智慧和天才等领域研究卓越,在智力的研究上,他超越了传统IQ智力理论创立了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慧是指在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下,运用智力、创造力和知识,平衡个体与他人、与集体,长期与短期的利益而达到最佳的共同利益。智慧不仅是一种思维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一个人智力高则创造力强。智力与创造力相辅相成,消长合一。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毋庸置疑,人要有高的创造力,就得有一定水平的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通过研究表明,低智力者(智商低于90)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不可能出现白痴是发明家。 然而,我们也不能说,高智力定有高的创造力。 知识的多少及知识本身的灵活、巩固性等,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有很大的正相关。但是,有许多学富五车的专家并无多少创新;而有的人掌握的知识并不丰富,却能独辟溪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通过对历史上的科学家加以考察,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一为进攻型(表现出有许多新见解,也有创造性),二为继承型(述而不作),三为混合型(兼有一、二类的特点)。这三类科学家都有高水平的智力,而表现在创造力上却迥异。  相似文献   

8.
智力往往被作为促进现存社会发展的事物。创造力却处于智力的对立面,它往往对现有的社会事物提出质疑并产生出新的事物。而智慧却是智力和创造力的综合体,有智慧的人会认识到平衡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达到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对近现代创造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是共同构成个体创造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核心作用.我国的课堂教学实践更为缺乏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智力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以辐合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的构建.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起.  相似文献   

10.
创造能力理论认为:正常智力的人,智力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智力结构的不同。我们当今所说的用以测智商的智力实际上只是智力中的一种,叫做分析智力,这种智力高的人并不一定是创造力高,另外还有综合智力(对问题的直觉、灵感和总体把握),再就是实践智力,故成功取决于智力结构的合理,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进行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去训练和培养。而提高的途径可以通过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认为:"在现在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是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含义最模糊不清的术语之一。"对于创造力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研究和理解。但是要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理解创造力的内涵,需要知道影响创造力的几个因素,他们是:创造与模仿、创造力与智力、创造力与知识、创造力与个性、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误区之一:混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把高智力等同于高创造力。结果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只知提高学生的智力,不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向“智力高于一切,成绩决定乾坤”的方向发展。误区之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极不平衡。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可惜的是,在迄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其结果,聚合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以忽视甚至抑制发散思维为背景、为代价的。据美国的一项调…  相似文献   

13.
斯腾伯格长期以来致力于智力问题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三重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智慧平衡理论,他明确地将创造力作为一部分而纳入智力范畴,成为当代智力研究领域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在心理学界得到更多赞誉的智力理论,切合我国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可为我国教育改革及高素质培养的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创造力与教育有直接的相关性。对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并促进教育的科学化。 智力素质与创造力素质 教育科研权威部门研究认为,创造型人才的形成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智力因素,创造性品格是创造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加德纳在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从“解决问题与创造产品”的角度出发对智力进行新的诠释,由此提出了创造力具有多元性的观点,这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造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Torrance)的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下,而高智力组与高创造力组之间的相关系数更低。由此可知,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资优学生所独具,一般普通学生也有这样的潜能。根据有关文献显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经教学过程获得增进。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创造力概念与学说1.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 ,这是一个理论界长期研究的问题。创造力一词 ,来源于拉丁语CREARE ,意即创造、生产和造就。在英语中 ,创造力意为创造的能力 ,才艺智力的开发。创造与创新两个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词义上分析 ,“创”都是开始和初次的意思 ,而且都与“做”联系在一起。创造是想出新办法 ,建立新理论 ,做出新东西的意思。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意思。可见两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创新这个概念现在使用频率高 ,因为创新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新概念 ,但同样体现创造的特性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实际上…  相似文献   

18.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对培养创造力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霍华德·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挑战。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提出创造力具有多元性特征。这一理论对我们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启示是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必须承认每个个体都具有创造潜力,培养创造力必须面对全体学生;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创造力的表现方式、特点和优势不同,应当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创造潜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1991年,美国的Averill等人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创造力(EmotionalCreativity,EC)的概念,认为情绪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产品,为创造力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里主要从情绪创造力的理论发展评、估标准及其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情绪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91年,美国的Averill等人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创造力(EmotionalCreativity,EC)的概念,认为情绪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产品,为创造力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里主要从情绪创造力的理论发展评、估标准及其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情绪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