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的战略力量兴衰和战略地里活动,决定着地缘战略格局和战略中心的演变,这其中大国的地缘战略活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的地缘战略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构成国际间地缘关系的一种力量结构和形成的状态。国家间的对外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的,在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们各自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或是有好相处,或是相互对抗的一种状态,这就形成了地缘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2.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责任已成为国内外政治家、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责”是本分,“任”指担当。但在西方垄断话语权、左右国际舆论的背景下,“责”与“任”常被“他者”定义。其根源交错着部分共识和部分分歧,也混杂着对事务的不同理解以及事务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央视从正确的传播动机出发,选择正确的传播时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内容上,《大国崛起》出色地承担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文化的责任,在传播方式上,运用了多样的劝服方式。但是,该片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仍存在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并发明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东方文化古国,一直重视儿童读物的出版、发行和阅读.  相似文献   

5.
1987年,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论说大国之道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曾轰动学术界;2006年,同样探讨大国之道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轰动了整个中国。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大国崛起》首播平均每集收视量400万人次,这对一部纪录片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国崛起》应观众强烈要求在中央电视台连播3轮,这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洪宇  陈帅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47-63+127
以“数字冷战”为转折,全球媒介的属性、格局与观念正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基于社会-技术复合体的媒介定位,论文将互联网纳入到世界体系的结构与周期中,从而将“数字冷战”置于连贯的帝国传播结构中理解。在历史性语境中,互联网地缘政治亦指涉以主体间性为中介、重构互联网媒介的实践行动。为了跟踪并阐释全球格局过渡期中守成霸权所采用的认知、意义与行动,论文以特朗普政府的互联网政策话语与行动为研究对象,诠释其地缘政治逻辑:即,在优越主义心理与政策偏好总体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化互联网自由框架,确立网络安全框架,从而形成一种伺机重塑的行动架构。拜登执政后,互联网物质空间以及互联网媒介叙事依然将是大国战略较量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际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化,亚洲国家应建立自己的金融圈,以制衡美元霸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缘政治学”视角,对广告表达中的地缘政治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跨国广告在输入对象国畅通无阻,在广告表达上注意追求国际性认同与民族性认同的协调一致。在此过程中,广告不仅推销产品,更输出一整套价值观念和消费话语,包括自己国家的形象和意识形态。输入国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予以回击,双方的争夺和对峙构成了广告传播的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难以置信!除了童话,我找不到任何其它字眼儿来描述开幕式。中国做了一件极棒的事,在很多年之内都将难以被超越。”  相似文献   

12.
陈文沁 《传媒》2021,(22):70-72,74
塞尔维亚传媒业的转型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本文通过梳理塞尔维亚传媒业的发展脉络,从传媒转型、规制建设和内外博弈三个方面来论证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这两个变量是解释该国传媒发展转型的重要维度,并指出中国对塞传播工作应该关注其"头向西方、心系东方"的平衡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方青 《新闻世界》2011,(7):228-229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从2006年到2011年,几番重播,久映不衰。火爆的收视率,可观的延时性是中国纪录片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它所引发的热议也是空前的。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它给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野,总结了从<大国崛起>到<走向和谐>发生的三个转变:其一,<大国崛起>是应中国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崭露头角这一国际语境而生的,<走向和谐>却是中国需要进一步"走向和谐"这一国内语境的产物;其二,<大国崛起>运用的是风水轮转的"循环模式"、而<走向和谐>运用的是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进化模式";其三,<大国崛起>为我们建构了创新、诚信和学习的话语,而<走向和谐>建构的则是冲突与和谐的话语.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举国上下正在以空前的热忱期待着奥运盛会的召开,新年伊始,中国言实出版社精心打造,隆重推出了最新力作《帝国天下——大秦雄师VS古罗马军团》,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回望那段两千年前的历史,为读者再现了两个文明实力分别覆盖了东亚和地中海区域的强盛帝国。与其说它们是两个大国。不如说他们奠定了迥然相异的东亚和欧洲文明的中心,学界公认“一统四海”的秦帝国和被誉为“世界帝国”的罗马决定后来东西方文明进程与国家性格。  相似文献   

16.
气候新地缘政治之国家形象基本维度创新点是“合作”和“能力”,对立面是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气候灾难。这一新维度改变了旧有地缘政治中我国国家形象与西方主要国家形象的两极化、对抗式格局,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处于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在气候政治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维度以气候“合作”化解传统地缘政治中的对抗;在气候经济领域,以“能力”来消解竞争;在气候文化上,以风险叙事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以淡化宣传痕迹。气候新地缘政治的国家形象理论为打造和融通中外新概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武新宏 《青年记者》2007,(18):58-59
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是一部系列文献纪录片,第一次用纪录片的形式,将500年历史长河中,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立体、直观地展现给观众。《大国崛起》不以呈现一个国家的历史全貌为目的,也不拘泥于历史的枝节和表象,而是更加注重发掘表象背后的本质,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在视觉效果上营造吸引力、冲击力,用多元化的叙述手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是亚洲安全框架的最大变数。当前迫切需要地区主要国家和东盟等区域组织在照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探讨建立亚洲安全机制和框架的现实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电子技术变成了人们期待的社会变革的动力、重建人道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和回归珍贵的自然乐园的途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技术介入现代影视艺术,使得这种印记更为明显。按照惯有认识,纪录片中“画面加解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敬 《全国新书目》2010,(15):69-69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aton)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