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名栏打造名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4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科技与社会”被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名栏”。作为栏目主持人 ,略谈工作体会 ,以期抛砖引玉。   一、“名栏”和“名刊”的关系  首先 ,“名栏”是刊物特色的基础 ,没有“名栏”的“名刊”是没有特色的“名刊”。刊物没有独具特色的优势栏目 ,就如同一个人没有鲜明的个性而沦于平庸一样。作为反映学报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名栏应该体现学报自身和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势。学报通过特定的栏目 ,连续发表某一重大问题的相关系列论文就可以体现一定的特色。特殊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我是凤凰卫视的一名忠实观众,每晚总要看完“时事开讲”后才入睡。5月27日,借赴港参加“中文新闻标识语言国际研讨会”的机会,走访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想探究一下凤凰卫视是怎样造就并凝聚一大批“名嘴”,打造出“凤凰”这个令全球华人瞩目的品牌的。  相似文献   

3.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5.
李新民 《新闻窗》2007,(1):14-15
今天我就“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干部”这个话题,谈一些个人想法。为了通俗易懂,从业务的角度,我把一个合格机关干部的要求作一个归纳,就是:“一冷、二热、三严、四勤、五会”。一冷:就是遇事和处理问题要冷静。这是由领导机关的重要性、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按照规定,每名研究生每学期可报销二十元的买书费。有一次,老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报销书费这个制度不错哩……发票就可忠实地告诉我,我的学生这学期究竟读了些什么书……”。学期将尽,老教授把学生的发票拿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在发票的“书名”一栏里,千篇一律,不是写着“新书”,就是写着“旧书”。老教授气得两手发抖,不断地重复:“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7.
不怕同行笑话,在我刚试写新闻性小言论的时候,因为没把握住报刊言论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吃了个大苦头。不过,这个苦头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我清楚地记得,在前年六月初,全国范围内的“安全月”活动刚刚结束,我在一次汇报会上听到一位领导同志讲,现在有些单位只在“活动月”的“月”字上打主意,缺乏经常性的安全教育。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活动月”里轰轰烈烈,“满月”之后自消自灭。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基建队“安全月”才过去几天,就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中从  相似文献   

8.
嘿您可别笑我孤陋寡闻。我是天津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业余通讯员。1995年元月.公司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特地为我们10名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三昧》,领导的用心可谓良苦;每年公司的报刊订阅费就那么一点,全国的报刊又那么多,为什么领导独钟情于《新闻三昧》?这足以证明,领导的慧眼不凡,《新闻三昧》的品味不俗。遗憾的是,当时偏偏碰上了我这个不识货的“刺儿头”。我不但不领情,反而说风凉话:“喊,什么‘新闻三味’。八成你们是看中  相似文献   

9.
大凡名者,当是名下无虚。如何争当一个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且能名副其实?回答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总论 墙上飞不出黄鹂鸟, 沙漠长不出君子兰。 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何以出名?我们说,名就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有深厚的理论根底,  相似文献   

10.
报刊千万,有四种给我的印象深。第一种,店小二型报刊,也叫传声筒型报刊。它自己不思想,全靠领导下指令,有时就一版一版地照抄新华社的电讯稿。领导说今年的小麦亩产500斤,它就强调是500斤;领导说今年小麦亩产10000斤,它就说今年小麦亩产10000斤。这类媒体永远正确,要犯错那是领导犯错了,报纸绝对没责任。这类媒体用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话讲就是“死人办报”。很多机关报就是这个样子。笔者单位102人,订有一份某省机关报《某某日报》,我曾经作了20天的观察和记录,该报有16天阅读率为零,也就是说,该报从收发室递过来,几乎没人看,不久就被…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有幸参加首届江苏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专栏”的评选。评选期间,较系统地观摩了全省各市“百里挑一”选送的37个好专栏,聆听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省厅一些专家对专栏的评议,对专栏节目如何争“优”创“名”很有启发。首先说“专”与“栏”。“专”应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栏”是指节目的定位。“专栏”就是指这是一个特定的节目,有鲜明的、独特的定位。大家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是定位在社会关注的聚集点的问题上。通过“访”与“谈”的形式,颂扬正义,针贬时弊,正确  相似文献   

12.
社科"名刊、名栏"的学术传播生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燕  黄鹏 《编辑之友》2005,(3):62-64
随着教育部社科"名刊、名栏"工程的实施,学术期刊开始了新的竞争,这种竞争给学术期刊界带来了新气象和新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千刊一面的传播景象,从名刊、名栏,甚至到名篇,都成了学术期刊追求的新目标.教育部评选的第一批名刊问世之后,名栏工程也随之启动.在这种竞争态势中分析名刊、名栏的学术传播生态效果,从整体上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水平,加强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清醒地找出优势和不足,是本文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品牌—电视台赖以生存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这样一种流行说法,叫做“当今电视已进入遥控器时代”。它指的是电视节目和电视频道遽增后所导致受众选择性增强的客观事实。在受众眼中,你的节目也好,我的栏目也好,他的频道也好,喜欢看,按一下遥控器──就选您了;不愿看,再按遥控器,走,爱谁是谁──休想留住我!过去电视界常说“受众是上帝”,广之,久之,“上帝”之手的这个简单动作,便在实际上决定了某个节目、某个栏目、某个频道乃至某家电视台的生死存亡!那些低劣平庸、长期让受众冷漠的节(栏)目,渐渐地从荧屏消失了;那些精妙非凡、能够得到受众垂青的节(栏)目,…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6.
高校社科学报创设名栏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教育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以来,广大学报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名栏工程建设,并在理论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社科学报已经创出了具有本刊特色的名栏。对已经成功创出名栏的部分高校社科学报作一综合性的例析,以期对学报工作者在创设名栏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是慈利县林业局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管理员.我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千了十年,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间献给了档案工作,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我以快乐的心态、要做就做最好的自我要求,干好本职工作。2008年整理永久档案18盒364件,短期档案9盒218件.还完成了退耕还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林权证换发等近200万份档案的装订、归档工作.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档案管理工作很辛苦、很枯燥,但我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平常心、愉悦心对待本职工作,做一名快乐的档案管理员。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9.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更确切地说是经济频道《灯火阑珊》节目的一名忠实听众。几乎是从这个节目~开播我就开始收听了。那时我大学刚刚毕业,正在摇着轮椅四处地找工作。说实话一个只能依靠轮椅行走的残疾人找工作真的不是件轻松的事,歧视、嘲讽、冷漠这些“待遇”都还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