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路遥 《文教资料》2009,(28):122-124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和谐、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自由、和谐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属性。“自由人联合体”是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迈向“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将道德作为源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非康德道德哲学中超历史、超阶级的普遍真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纯粹理性下的道德实践拉回现实,把道德原则归于不断被发现、发展的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公理,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非道德”的手段实现人类终极状态之“至善”,超越了康德以“理性”架构的“理想”世界。马克思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对于我们直面现代道德伦理,解决现代道德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局面和演化态势 ,使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重新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康德是把“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和“永久和平”这一历史进步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战争的教训和商业精神的发展上。解决目前西方社会的困境 ,哈贝马斯认为 ,应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 ;德里达主张用“即将到来的民主”这个观念来取代传统的“世界主义”观念。这充分显示康德普遍历史观念在当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程小强  袁小云 《华章》2007,1(11):41
康德以自由意志为顶石的普世伦理,一直是伦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审视,康德纯粹理性的伦理思想只是理性道德人战独角戏,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伦理思想注定不可能在人类社会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是道德彼岸的幻想.为了寻求人类生活中的伦理向度,本文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走向马克思的伦理语境,即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康德基于人性的改恶向善与道德完善提出了伦理共同体的社会理想,其实质是道德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整个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提出了自由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虽然都是自由的共同体,但在基本立场、出发点、实现条件、性质、自由内涵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联合体思想是对康德伦理共同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6.
"尊重自然"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自然”在当代社会无疑是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呼声,但其实质内涵却有待辨明。本文指出,尽管“尊重自然”往往被类比于康德所言的“尊重人”之要求,但基于康德主义的阐释和论证难以成立。从德性伦理的视角来把握“尊重自然”的道德意蕴,亦即将其理解为一种道德品性,更具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具有确定历史坐标定位的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特征的指认,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判断。法国大革命以后,德国启蒙运动对英法启蒙形成的自由观加以反思,并在康德处达到"彻底自由"的高度,又在黑格尔思辨哲学中实现了自由逻辑形式,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路径继承和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所形成的自由观,将赫尔德的"归属"、康德的"自主"和黑格尔的"整体"科学地加以综合,最终完成了"自由人联合体"与唯物史观的同构。  相似文献   

9.
康德以个体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和普遍有效性为基础,完成了由伦理个体到伦理实体的理论转换,最终推导出在对内公正又对外完美的公民宪法框架内实现"世界公民共同体"这一社会伦理的理想状态。由于普遍的理性化制度设计,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公正。其社会伦理理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理论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伦理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伦理学的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以发生的根本。从词源上讲,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和个人品性,它兼备个人性和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哲学家们向来以揭示人类社会的伦理意蕴为自己的事业,黑格尔认为,伦理是一种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存在状态,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即客观的善;二是指向人的自身,是人自身的善,即主观的善。“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善与自由是同一个概念,善即自由,自由即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