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2.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子女以反驳、顶撞等方式的争辩。面对这种争辩,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理呢?明智的做法是给子女以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孩子的争辩。然而,我们的很多家长往往信奉自己说了算,不给孩子争辩的余地,这是不对的。某乡李君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他在学校家长现场会上说:我是个中学教师,教学生不觉得困难,可教育儿子老不得法。儿子颇聪明,也很顽皮、好动,老惹我生气,一生气我就劈头盖脑地打他,从小一直打到他上小学四年级,可以说是打尽打绝打出了名。对此,不光家中父母、妻子反对,连儿子的班主任也找我谈,建议我打过儿…  相似文献   

3.
家教文萃     
好父母应遵循的十大原则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其中应遵守十大原则——平等。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争辩一下,否则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感情交流。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情感。情感交流要从出生就…  相似文献   

4.
你的孩子常常和你“斗嘴”吗?你会认为孩子和你争辩是不听话吗? 德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在生活中,喜欢争辩的孩子会得到以下有益的体验。 争辩有助于帮助孩子找到界限。“等我们吃完了你再去玩”,妈妈们常会这佯对孩子说。而孩子也常常  相似文献   

5.
卢晓军 《小读者》2011,(9):I0015-I0016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中美不同的父母观: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相似文献   

6.
张勇 《生活教育》2009,(6):39-39
毫无疑问,许多父母都想拥有这样的孩子:乖巧、聪慧、懂事、独立:都在关注同样一个问题: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成功?企业家、领导、科学家、明星……并且将这一愿望的实现看作是父母的最大荣光和幸福。如今的许多父母,在憧憬着孩子美好未来的同时憧憬着自己的幸福,但是却忘记了:父母想要收获的幸福,它的根源不在孩子,而恰恰在父母自己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小轩的争辩与小婉的无奈放假了,父母们又在为孩子的“新一轮培训”伤脑筋。10岁的男孩小轩天天与父母辩论:要不要参加培训?培训什么?去哪里上课?父母主张小轩去少年宫参加作文和英语培训,并且已经给他报名,因为那里有名师讲解。但这意味着小轩要  相似文献   

8.
常宝红 《成才之路》2009,(26):87-87
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逐渐长大成人,时时刻刻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与关心。他们首先接触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父母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举一动不经意间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电视里的一则广告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儿媳妇深情地给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见了,欢天喜地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水……  相似文献   

9.
曹曹 《家庭与家教》2006,(10):38-3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说“: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人只有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的环境下,才能阅读、思考和创新,才能心灵交流产生灵感。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大胆鼓励与大人争辩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  相似文献   

10.
过失与责任     
凡夫 《小学生》2005,(11):24-25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辩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有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总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等候,向客人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郑重其事地逐一介绍:这是汤姆,这是杰恩,这是斯蒂芬……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而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存在。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儿子”或“这是我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还有的父母,在客人面前赶鸡似的…  相似文献   

12.
有的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责怪声不断,总之一句话:“这孩子不行!”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自信,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孩子就会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因为自己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已经丧失殆尽,所以害怕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孩子看见他人获得成功便会乏味地说:“那种事真没有意思!”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就常常会和自卑的人混迹,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地希望拥有能同病相怜的伙伴。有的孩子则相反,不会去指责他人,但情绪更低落,内心里充…  相似文献   

13.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相似文献   

14.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全心投入。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父母如果希望收获孩子健康成长这枚果实,就必须像勤劳的农民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全心投入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强化父母的教育意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每时每地都在进行着。本期"焦点"探讨的是厨房中可以进行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生活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有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这是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15.
蒋尼 《新疆教育》2013,(15):16-16
主题辨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停地奔波忙碌着。他们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父母无私地付出后,孩子们却不能真正理锯父母的爱,不懂得如何去关心、疼爱自己的父母。针对这个现象,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经过科学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在“反抗期”中,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富有创造力和合群。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孩子与父母的争辩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以下两点益处:  相似文献   

17.
正社交能力越来越重要,可让父母抓狂的是,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非常退缩,一到人前就不爱说话,总是躲在一边自己玩耍,这该怎么办呢?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比较内向,无法成为社交达人,又比较自我地认为,只要孩子自己开心,不进行社交也无妨。那么,需要提醒持有此种想法的父母,你可能正在严重地低估社交能力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么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干什么不像什么”。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孩子在你的指责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我价值。也许,父母这  相似文献   

19.
年轻父母可以做自己的梦,但万万不可让孩子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圆自己的梦。父母一旦把孩子看做自己的梦,孩子便应该是完美无瑕,孩子便应该不折不扣地实现父母为其设计的目标,否则,父母便认为孩子回报自己的只是失望。事实上,父母的这个梦是很难实现的。尽管孩子都是好孩子,但由于潜能和后天环境等原因,孩子们的起跑点和终极目标不可能都在一条线上,而这并不妨碍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经过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成就事业。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父母总在孩子身上做着自己的梦,幻想自己可以给孩子完美的一生,甚至把孩子的“最佳”发展看做是罩在父母头…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英语》2007,(10):8-8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表明了文化的价值观。在美国.孩子出生后常常被另置一室,不和父母同住。这样便能使父母单独相处,不受孩子的干扰:同时,也使孩子习惯拥有自己的房间,这被认为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