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语中的样态惯用表达可以反映发话者的心理状态或各种复杂情绪,韩语学习对样态惯用表达的运用可反映其韩语水平高低。熟记且灵活运用这些惯用表达对准确描述自身的态度或观点定会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胥思名 《生活教育》2014,(24):49-49
本文以学习韩语的中国大学生为对象,对其韩语写作实例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中国大学生韩语习得过程中在助词使用、时制选用、句子成分对应、词尾活用、接续副词使用和词汇选择等方面易出现偏误,而各种偏误类型又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偏误的形成原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待为中国等其他国家学生的韩语习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强调可以突出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旨、情感、态度,可以使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使听者或读者能更快捷、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交流的信息。汉语和韩语中都存在“语音强调”、“词语强调”与“句法强调”三种主要强调方式,但二者有同有异:其一,汉语中有而韩语中没有。汉语可以采用语气副词、范围副词进行强调,还可以使用一些固定格式进行强调,而韩语中没有这些强调方式;其二,韩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韩语可以通过在体词之后接助词进行强调,这是韩语中一种重要的强调方式,但汉语中没有这种强调方式;其三,汉韩语均有但二者不同。汉韩两种语言都存在语音强调、词语强调与句法强调,但是,二者在两种语言的强调方式中的地位、词语的选择以及具体使用上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及其对应的译本为对象,从句法成分的角度研究表样态副词的汉译表达。通过分析译例发现,当其所修饰的动词“外在运动动词”时,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表现为状语。表样态副词汉译后,充当补语的例子较少;当表样态副词表示主体样态时,翻译成中文后,在句法上充当补语的例子也是存在;当修饰“静態動詞”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可能表现为定语。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及其对应的译本为对象,从句法成分的角度研究表样态副词的汉译表达。通过分析译例发现,当其所修饰的动词“外在运动动词”时,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表现为状语。表样态副词汉译后,充当补语的例子较少;当表样态副词表示主体样态时,翻译成中文后,在句法上充当补语的例子也是存在;当修饰“静態動詞”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可能表现为定语。  相似文献   

6.
李蒙 《考试周刊》2013,(29):89-89
汉语副词"再"和韩语副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由于两者都可以表示比较、持续、重复、添加等意义,两者的区别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两者的对比分析,将使学习者明确两者的区别,同时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韩语的语序虽然和中国不尽相同,但韩文的汉字和语法却与汉语极为类似。通过多年在韩国的汉语教学经验,当把韩国语翻译为汉语时,会发现韩国语中否定副词的使用对汉语否定副词的使用有参照作用,即"不"和"没(有)"的使用上可以以"时间点"和"时间段"来界定。具体来说,"不"否定的是一个"时间段"的持续情况,而"没有"否定的是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变化。  相似文献   

8.
汉韩同形同义成语为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由于汉韩句法不同,有时也会对学习者在句子中的使用造成困扰。以新HSK六级词汇中的汉韩同形同义成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与韩语汉字成语在中、韩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及使用的差异,并对成语所担任的语法成分进行比较。这些成语在韩语中比在汉语中应用得更加灵活,两者的不同之处多于共同之处。这些不同也反映在教学方法、教材结构、词典例句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反映诸子百家思想的两部经典著作。两书在时间副词的使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出现的时间副词进行系统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更好地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时间副词的特征和使用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韩语词汇教学往往忽视词汇之间的联系,无序地给学生灌输词汇的词典意义,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韩语中汉字词占韩语词汇总量的一半,大量的汉字词对韩语的日常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韩语学习中,能否准确地掌握汉字词直接决定学习效果。将韩语中的汉字词与中文词汇建立联系,利用词汇意义的变化来掌握韩中同形异义词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于晓黎 《考试周刊》2011,(51):124-126
高职韩语专业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学习韩国语,要在三年内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韩语能力,达到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本文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这几种语言技能,但效果并不理想。听力水平是学生韩语整体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难中之难,本文分析了韩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句子不仅表达命题内容,还表达话者的某种感情,即语气。汉韩日三种语言都用多种手段来表达语气,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汉语主要以词汇手段来表达,韩语和日语主要以语法手段来表述。本文考察了汉韩日三种语言的语气词(韩语语末语尾,日语终助词).助动词(韩国语先语末语尾)、语气副词(日语陈述副词)在各自语言中的语气表达特征。由于汉语与韩语,日语所采用的语气表达手段不同,语气表达特征上有较大的差异,韩语和日语虽然表达语气的主要手段相近,但具体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有点儿"在现代汉语中用得很多。但是对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来说,正确地运用"有点儿"并不简单。韩语中的"jogeum"也是表程度小的程度副词,因此许多汉韩词典将"有点儿"翻译成"jogeum"。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似之处,但还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区别。学习汉语的韩国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在汉语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用法。这种特殊的用法并非是汉语所独有的,在日语和韩语中也存在这种用法。本文从类型学的视角,将中日韩三种语言中"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语义及结构对比,探讨了其在三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9,(3):95-104
VO语(如:英语和汉语)以及OV语(如:日语和韩语),拥有的副词种类近乎一样,即言语行为、认知、评价、时位、程度以及方式副词。在句中,当两类及以上的副词共同出现时,它们遵循严格的线性语序"言语行为>评价_((命题))>认知>时位_1>程度>方式/评价_((事件))>时位_2"。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该副词共现顺序的共性归因于"语义距离象似性"及"跨范畴和谐理论",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可别度领先原则"及"焦点后置"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名母语为韩语,英语为主导语言(Dominant Language),目前在上海上学,曾于香港这个以英语及粤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并生活17年,英语水平高却自认不谙粤语的香港韩裔学生为研究对象。与他进行深度访谈,对他的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问答方式对其粤语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并探讨他对英语、汉语、韩语、粤语的语言态度与他这四种语言能力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他对四种语言态度与他此四种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其语言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随环境、时间而变更,并反映在其语言习得成效及语言水平上。  相似文献   

17.
《银雀山汉简〔贰〕》第二、三部份中副词的使用情况比较丰富,共有38个,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面貌。其中,时间频率副词和肯定否定副词出现的个数较多;否定副词"不"出现的次数高达282次,可见"不"当时在否定副词中占了主要地位;"方"、"尤""、纯"3个副词不常见于其它汉简材料,这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副词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63):22-23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但两国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两国语言中,人称代词都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类,但是在使用时,两者人称代词体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有区别的。特别在韩语中,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体现出说话者、听者和第三者之间的亲属关系﹑辈分﹑尊卑及不同的社会地位等。所以,中国学习者在学习韩语时要特别注意人称代词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两国人称代词的分析对比,希望可以作为参考对两国语言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再”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因为“再”在汉语句子中有多种用法,所以在翻译成日语时,不能简单地使用日语副词“また”或“もう”来进行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副词“再”的意义和用法,来探讨其在日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韩中语言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韩国语中的助词、连接语尾以及接续副词共同承担着连接语法单位的作用,但在汉语中仅有连词作为连接素发挥连接功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接续副词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影响而造成在韩国语接续副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混乱和错误现象。因此,对中国学生来说,正确认识韩中语言各自的特征,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区分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必将对他们在学习韩国语接续副词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