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己—彼关系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早已是妇孺皆知了。如果加上其后的两句就更能全面地说明孙子对己—彼关系的看法:“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是《孙子兵法》中的重头篇,主要论  相似文献   

2.
民俗摹仿 一、民俗摹仿产生的路径 1、最早,怂恿民俗摹仿登台表演的,要数原始时代的宗教情趣。这在人类早期的纹身习俗中有集中的体现。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外海垂之防,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汉书·地理志》应邵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 所谓“象”,即图腾意味的艺术摹拟。越人带着虔诚心情,把自己装饰成龙子龙孙的样子,祈求图腾护佑以及生命、生存的安全感。正如德国艾伦莱赫根据自己的观察,在《巴西恒河第二次探险记》中说的:“始祖是保护自己的子孙的,因此将其图形刻在身上,这无异于是带着抵御各种危害的护符。”(《纹身世界:信念的活史》25页)  相似文献   

3.
关于“求之于势”孙子在《计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先要分析利害而使意见得到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于已有利的情况进行机动。)历来的注家们,把孙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造成有利态势的方法,称之为“造  相似文献   

4.
齐爽 《职业圈》2014,(31):62-63
所谓价格战,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的一种商业竞争行为。西方企业对价格战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是“行业非理性”的表现,所有卷入其中的企业都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降价行为感到不可理喻。  相似文献   

5.
关于《法苑珠林》撰者释道世之称名,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均称其“玄恽”后《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又直承前人著述,将“玄恽”之称也承袭了下来。唐人此称实系道宣个人习惯。后人对《宋高僧传》产生误读继而以讹传讹,失之考据。在释道世的称呼问题上,“时人因避太宗讳,故以字行”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远见 《职业圈》2013,(1):47-48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悠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战略原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后来“战略”已逐渐演变成泛指一定历史时期,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既然战略是关乎组织成败的关键所在,那从制定到实施战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认真对待,做到一丝不苟。很多组织战略都会存在一种问题,制定了完美的计划,也在认真的贯彻,却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原因是什么?战略管理不到位。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补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诗言志”问题 ,已有众多论述 ,本文补析 ,主要从礼仪制度的层面来立论 ,内容涉及三点 ,一是志有“标识”之义 ,即是说 ,所谓“以诗言志” ,就是将“诗三百”当成一种标志来看待 ,是将其作为一种礼仪制度中区分等级的标记徽帜用以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二是“志”作“情志、怀抱”解时 ,应用在各诸侯国及大夫间的交往中要区分所表达的是群志还是己志、是公志还是私志。三是所谓“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 ,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它还要受到某种规则的制约和限制 ,尤其是在表达公志之时 ,更必须遵守“歌诗必类”的原则。但“歌诗必类”除示“恩好”之义外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赋用何诗要遵守礼仪等级的规定 ,要与主人或宾客的地位身份相符合 ,不可越礼僭行。虽三点分论 ,但其间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所谓"传媒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能够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各种专业品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是受众在接触新闻媒体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形成的对媒体信誉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那子纯 《职业圈》2010,(1):110-11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企业家的用人之道,倾听群众的声音是“知人”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传媒(本文主要指报刊)明显强化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其采访面之广,报道量之大,投入人力之众,耗费钱财之多,技术手段之先进,新闻倾向性之显著,批评、挑战性之浓烈,都可称得上史无前例。美国很早就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但在二战以前,未曾出现过长时间的、相对集中的报道。二战期间,不少大报刊都派遣驻华记者,  相似文献   

11.
“三分法”,又称三点论,“一分为三”。这里的“三”,指统一物之对立面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存在,即中间状态,中间环节,过渡阶段。黑尔格曾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逻辑学》上卷,第110页)。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中介连接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鲁迅所语“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句话,一是鲁迅在说自己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部实有的食人史,另一种理解是鲁迅“所悟”,既指发现了实有的食人史,又指发现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吃人史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肉被当做商品的商业性吃人;一类是人肉被当做食粮和美食的非商业性吃人。  相似文献   

13.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艾珺 《文化学刊》2009,(4):91-91
印文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流俗,即世俗或一般的风俗习惯。曾经被“主流”画坛边缘化的齐白石,一向不讳言自己的木匠经历“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他恣意挥洒、豪气淋漓的两方印作“大匠之门”和“鲁班门下”,正是对”流俗之所轻”的鄙视。此印,或当是那两方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短视频凭借其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事和交互式传播的组合优势,正在成为新闻业务领域最具竞争性的融合报道形式之一。目前,信息资讯类新闻短视频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观点类的评论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机构深度挖掘新闻内容、积极回应民意关切、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本质的重要契机。要通过主动设置议题与巧用直播,争取制作时效;以系列策划拆分复杂议题,体现内容深度;建立短视频新闻品牌,注重分众化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以舆论引导的立场与担当,提高评论声誉,流量向善;培养从业人员的视频化意识与多媒体能力,向“全能媒体人”发展,最终提高新闻评论短视频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在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发表了题为“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构建”的演讲,谈到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在涉及产业发展时可能会产生的一些误导,喻国明首先以日常生活中的“大师”和“老师”的区别为例,几句话风趣幽默的开场白,不仅吸引了在座200余家期刊主要负责人的注意,也更好的阐明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当说到传媒内容产品包含着至少三个要素:内容、渠道和游戏规则时,众所周知的事件“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又成为信手拈来的案例。如此住复,喻国明出口成章,所举事例有说服力,形成了当日论坛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7.
同七彩云南和多彩贵州一样,青岛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方.青岛人喜欢用“红瓦黄墙青山绿树碧海蓝天”来形容自己的城市,其中尤以“红瓦绿树”广为世人所知,以至于“红瓦绿树”俨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代言词,而青岛人也在很长时期内被人诟病为患上了“红瓦绿树综合症”. “红瓦绿树“中的“绿树”无疑指的是青岛令人称道的绿化工作.关于青岛的...  相似文献   

18.
退溪自然观所具的生态学意义[韩国]尹丝淳一、自然的含义自然,指的是现象世界或者感觉对象的全体。以儒学的用语来说,大体上属于“宇宙”,“天地·万物”,“六合”。使用“大体上属于”这种盖然性之理由是因为儒学的宇宙概念只不过是《淮南子》中规定的“上下四方(...  相似文献   

19.
东汉大儒郑玄逢汉末乱世而终身不仕,他的志向在他的《戒子书》中说得十分清楚:“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表明要以著述为务,而不事仕进。他所从事的乃是与孔子(即郑玄所说的“先圣”)同样的事业。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试图对尧、舜、文、武、周公等先王和圣人的典籍进行整理,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郑玄“述先圣之元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遍注群经,这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所从事的事业的继续。所谓“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1。事实上,郑玄弟子亦是将郑玄目为孔子,并仿《论语》作《郑志》。郑玄预测到自己…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史家司马迁表述自己的著述宗旨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即是天人关系,亦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实为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主题。一般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基本观点。这样说固然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