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要挑战。当前,“互联网+”视域下,应从思想引领、顶层设计、跟踪服务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和就业指导的有效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切实有效地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心态,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和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独立学院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由方法能力群和社会能力群构成。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进而构建由培养模式改革、校园环境熏陶、全程就业指导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跟进模式。最后,从工作机制、人本化的咨询服务和个性化的就业帮扶相结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高等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适应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陕西理工大学始终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学校持续构建完善"思想引领型"就业指导"六性"新模式,以改变"学生固有就业观念"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为目标,突破传统"知识讲授"为主体的就业指导理念,构建了全新的将"就业指导""思想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对民办高校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认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体,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和就业心理教育为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体系,充分发挥以辅导员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主讲教师,发挥学生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和班主任的引导说服教育为辅的"一体两翼"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6.
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减轻就业焦虑,使他们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是所在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目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在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偏重于日常管理及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支持力度欠缺。本文试图探讨将学生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推进学生就业。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现状,总结就业困难原因,对比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就业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强学生工作服务功能、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生由学习生活转入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是实现个人成长、二次学习的起点。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就业指导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与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模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以及就业指导现状、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提出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的路径,以此为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深刻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学习习惯。文章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就业指导从共性服务到个性化服务。通过多样数据的定义,全方位拓展多样数据采集途径;通过深入分析"全样"大学生海量数据,设计开发面向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大数据分析原型系统,预测学生就业行为趋势,为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算法和模型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制药工程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对影响制药工程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转型期商洛学院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实训环节强化和就业指导跟踪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商洛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人格特质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不同人格特征学生对自我认知、自我效能和职业决策的差异性,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落脚点,开展细分化生涯教学培养与就业指导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根据大五人格特质的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影响,开展差异化“三涯”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寻求最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正在逐渐增大,就业指导,特别是在地方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就业指导以每个学生的就业差异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专业背景、职业目标等差异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最终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解,分析了地方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地方院校应该如何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第三个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助于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与有效性,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落脚点,实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基层就业"五导"服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一项基本国策.面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如何科学构建"政府领导、高校指导、社会引导、家庭疏导、学生主导"的"五导"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文章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业生涯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帮助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应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具体阐述了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提出如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大学四年就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努力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包括深挖就业指导内涵,构建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丰富就业指导模式,开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不断提升学生整体就业能力;持续转变工作思路,构建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优化就业指导队伍,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鸿沟成为高校发展崭新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且据此提出开发"嵌入式"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开发"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创设开发就业能力提升的情境三个方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大数据时代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工匠精神是工作精益求精、自我否定、推陈出新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相对于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加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发展是这一精神的主要内容。工匠精神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基于这一精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显得日益迫切,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力,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地位;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环境;由专业引领,提升就业指导力;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和高校以及学生注重的焦点话题,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就业质量的提高措施,已然成为各所高校的重点工作。高校必须要对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现状有所了解,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改进其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