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秀作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立意上打破了常规,独树一帜。这类作品有的安排了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感情或心理上的变态;有的写出了人物超出常规的表现;有的还设置了不同寻常的环境、气氛;有的甚至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我们通常把这种写法称为反常立意。  相似文献   

2.
浅谈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相似文献   

3.
如何引导学生"乐"写、"善"写作文,搬掉横在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的这座"大山"?笔者简单谈谈自己在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喜欢文学的,一般情况下热爱文学的学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学,作为文学作品,散文同小说一样,都是要表现人的。小说是以典型化的手段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间接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情;散文则往往是以更为自由的方式来写人,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分析散文中的人物乃是借助于媒介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卢仝,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向以"险怪"著称却并非一味如此,间或流露出一种笑傲俗世的谐趣.其谐趣之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正说反、以已拟彼、以"戏"为诗、以乐写苦.  相似文献   

6.
优秀作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立意上打破了常规,独树一帜。这类作品有的安排了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感情或心理上的变态;有的写出了人物超出常规的表现;有的还设置了不同寻常的环境、气氛;有的甚至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我们通常把这种写法称为反常立意。我们常说的文艺作品中的独辟蹊径,追求常规中的反常,反常中的合理,是符合创作规律、适应人的欣赏要求的艺术。一篇作品,如果只是描写生活的常态,毫无新奇之处,欣赏者只能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应有的情趣。反常立意,则能以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表现…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母亲     
编者按: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想写成功,特别是要把通俗的感情写得感人,需要抓住"要害"来写,即要抓住人物特点、典型事例、细节等。《寡言者自重》一文里,作者主要通过典型事例来写父亲"寡言"的特点,其中在叙述事例时有很好的细节描写,呈现出很强的场面感;《爸爸在灶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使"灶间"的"爸爸"的独特形象立了起来,我们可以细细体会;《纸家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里我们知道了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而要想写好人物光靠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和产生这些内心活动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外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神态外,还有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思念、向往、愉快、忧虑,等等。如果我们在习作中适当穿插了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对于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深化作文的中心、增强习作的感染力是非常有好处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人物的心灵,学习体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吧!心理描写,是揭…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本中描写人物的文章,总要写人物的神态。这是因为人物的神态是人物的一种行为表现,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的感情往往是通过人的神态反映出来的。学习写人物的作文,如能恰当地运用神态描写,文中人物的感情就能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显得更为具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古来一直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文学批评家对抒情写意的诗歌,特别是以禅明情的禅诗十分关注。禅诗作为一种文学,在知性观念、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多方面以禅明情、以情入禅,颇具抒情方式研究的特色性和代表性。文章拟从诗佛王维的作品入手,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在结合抒情文学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禅诗这个整体文学在抒情方式上的"情景""形神"和"感乐"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包括五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行文结构、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1)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对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场景描写中寄寓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都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3.
“人物类”阅读理解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写身边人物,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一类写非身边人物,名人、陌生人等。七年级阶段,我们接触最多的是第一类,这些文章,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日常生活的情节和细节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以突出人物的个性,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评价或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中唐诗坛致力于开辟一条新的诗歌创作途径,"以哀景写乐"的抒情达意手法是一种尝试。从韩愈的思想气质、生平经历和诗学观念入手,探求韩愈诗歌中出现这种新奇抒情方式的原因。在辨析"以哀景写乐"与"以乐景写哀"及"以丑为美"异同的基础上,总结这种新奇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以来,写作始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学生大都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甚至教师大都也怕教作文。作文,为什么那么难?笔者发现:造成大家谈"作"色变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家忽略了作文教学的"根本"——说、读、记。一、以课堂为中心,从"乐说"开始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的话。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  相似文献   

16.
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可以窥探到人物内心各种复杂而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忧、伤、悲、惧等。晋代顾恺之说:“传神写照,尽在阿堵(指眼睛)中。”宋代的苏东坡也说:“神在两目,情在笑容。”因此,中外文学大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无不注重眼睛的描绘。孙犁在《荷花淀》中写了一双锐利的眼睛:“……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相似文献   

17.
传记文学将创作视角集中在具体的人物身上,以人物的个体生命作为观照对象,具有十分真切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文学与人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传记文学作品将人与文学合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蕴。《唐才子传》作为一部对唐五代诗人的评传汇集,其人本义主要体现在"人—文"一体、"人"寄托于"文"、"文"作用于"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9.
袁冠娟 《教书育人》2012,(10):27-28
陶行知先生曾讲:"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注重培养低年级孩子"说写"兴趣十分重要,"说写"训练应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只要认真研读教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上.文学的生命力决定于语言的生命力。因此,语言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