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雷净 《文教资料》2013,(13):5-6,10
《长恨歌》,这样一部三十万字的作品写了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人四十年的感情纠缠,作者以一"恨"字概括了这个女人的一生。本文从"恨"的原因、"恨"的对象及作者"恨"的方法讨论长恨歌为何长恨。  相似文献   

2.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历代文人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长恨歌》突破了《琵琶行》伤痕情感的故事高度,把一代帝王唐明皇与绝色宫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通过“人性”的底片冲洗出来,使人品读了“其情悠悠,其意切切”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论证其主旨在于歌“长恨”,憎恨唐玄宗纵情声色,荒淫误国,描写唐玄宗晚年孤苦伶仃的凄清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5.
张中宇先生曾撰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作过考索,认为“风情”乃“风诗的性情”,并进而剖析了白居易对《长恨歌》的态度。笔者因不同意其观点而拟对“风情”重新作一考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居易对《长恨歌》的矛盾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受”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相似文献   

7.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清人赵翼说:"香山诗名最著,……盖其得名,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进行了分析评论,指出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台北人”形象,在历史变动与人生际遇中,在生存危机与精神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陆情结”。这“大陆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土恋乡之情以及这里面所饱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的扭曲和畸变。另外,也分析了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是一个颇费猜详的“斯芬克斯谜”。这首长诗主题思想的复杂性是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人物遭遇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与传说的融合与艺术化。因此,我们在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时,应着重着眼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效果,而不能生搬历史,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题目上来看。《长恨歌》就是长恨之歌,就是歌咏长恨,诗人  相似文献   

12.
由于观念与认识的不同,对《诗经》中的作品《葛屦》出现一些不一致的看法本文试通过对“葛屦”、“可”、“裳”、“要、”等词、句的分析和研究,对《葛屦》的主旨作出一个新的解释和判断。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传世名作<长恨歌>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由于"恨"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思是"怨恨,仇恨",一般的选本和教材对"恨"的意思都不加以注释和说明,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一段话:"<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相似文献   

14.
<正>白居易因“一篇长恨有风情”而传扬千古,但《长恨歌》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关于它的立意、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而概之,有这么三说:爱情说、讽喻说、爱情加讽喻说。根据前二类截然不同之说和第三类折衷调和之说,根据艺术的事实本身,我取第一说——《长恨歌》为讴歌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风情”之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一是因男女主人翁的特殊身份所致,二是作者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效果不相吻合所致。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分析,全诗的政治色彩淡泊,而在作者的创作竭力和情感倾向的矛盾及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明《长恨歌》主题当以情主。  相似文献   

16.
诗歌有其独特的声韵美,要表现“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诗歌意境,转韵就成为诗歌情感、诗思变化的关键之一。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奇句用韵——“逗韵”的作用。 《长恨歌》转韵13次,平仄交替,每每奇句用韵,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长恨歌》即歌“长恨”。长恨是主题,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职)与“得、识、侧、色”同一韵部。正是开首这七字揭示了全诗的悲剧因素,而“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国”仄声,迭韵,因产词之荡漾处,多用迭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与“国”短音的拉长,刻意描写了唐玄宗如何得到了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接着是宠爱有加,以平仄交替的方式,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上,写出杨贵妃的美丽,“姐妹弟兄皆列土”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这样,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长恨歌》前一部分有讽谕,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描写;后一部分又有颂扬,是主观感情的投入与虚构。这样就形成了人们所常道的“双重主旨”。我们姑且不论讽谕的一面,专论颂扬的一面,因它字里行间时时渗透着诗人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恋情。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友人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说他有两个重要条件,即“乐天深于诗,多于情”。“深于诗”是言写诗有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集好情人与坏皇帝于一身的“君王”形象。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生前的欢爱,第二部分写死别后的思念与“长恨”。在第一部分里,诗歌刻划了“君王”的专情,也批判了他沉溺于温柔梦乡而荒废朝政、任人唯新的错误及弊端,由此酿成了天下大乱。第二部分则专写他的深情思念和上天入地的寻觅,着力抒写他对爱情的坚贞深挚执着,并虚构了一个仙凡相见的场面,从而将诗中的爱情提升到神化超越的境界。综观全诗,诗人的同情与赞颂主要在“好情人”一边,这也是《长恨歌》情感重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长恨”?诗人在题目中就提出了悬念。要读者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重色”而“求”之,不是求天下英才,而是求“倾国”之色,可见那个“开元之治”的“明君”,到“天宝”年间,已变成“昏王”了。诗人对此,深有感触,首句吟成,煞费苦心!“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交代杨玉环的出身,明确指出她侍奉唐明皇时还是一位纯洁的处女。这是诗人隐“君”之大恶,盖杨玉环乃明皇儿子李瑁之妻,诗人认为父夺子妻,是极不光彩的事,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