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2.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相似文献   

4.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5.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性的散文。《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方仲永由神童而变为庸人的过程;第二部分就上述而发了一通“受于天”与“受于人”的议论。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事乃议论的基础。叙述方仲永事迹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9.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10.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方仲永小时候通达聪慧,长大了却渐如常人。王安石则认为这是因为他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于是,大家纷纷同情仲永,鄙视他那愚昧无知、目光短浅的父亲。这是一种传统的看法。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仲永年幼时文章出众,是否就意味着只要不断地学习、读书,他就必定能永远领先于同龄人?我看未必。其实,人类智力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应该有相似之处。每个人的身体发育成长,都不会完全与他人同步一致,或许此时你长得快一点,或许彼时我又长得快一点,身体发育成长尚是如此,那么智力、心理的发育发展也应如此。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这是个…  相似文献   

12.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13.
给“仲永之父”提个醒程建平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永,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的“佼佼者”,竞渐渐“泯然众人矣”。王安石曾因...  相似文献   

14.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去统计过有多少的“小仲永”,关于“雨人”的故事打动过许多人,今天,我们也许要重复一个“神童”的故事,也在重复一个耳朵都听出茧子的话题:谁来呵护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让他在善待中平和地成长。今年16岁的萌萌出生在昭通一个教师之家,一天天长大的同时他也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父亲是数学教师,对聪明伶俐的他宠爱有加,从萌萌会说话起,父亲就教他数数,从1数到100没多久就学会了。在萌萌学会数数后,萌萌又开始随着父亲做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在萌萌4岁左右时,两位数的加减法已经是“小菜一碟”,只要一出题,他都能对…  相似文献   

15.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伤仲永》的语文公开课。因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自有看点,例如连伤仲永的“画像”都搜索到了。大屏幕上一边投映出有些滑稽的“画像”,一边是不长的课文,同时播放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在视觉感管的参与下,听完了全文朗读,之后就是分组大讨论。讨论的题目  相似文献   

17.
我长大了!     
现在,我才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 曾经,伽里略用实验证明事理的做法打动了我,我于是也希单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长大了。抱着那样的想法,我讨厌每一个塞给我零食的人,讨厌别人对我夸奖“这小孩真乖!”或“这小孩真可爱!”,更讨厌家长跟在我身后或领着我到处串门。那个舔着棒棒糖却四处寻找“我长大了”的证据的小男孩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成为“我长大了”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一、1=逗还记得小时候傻乎乎的样子吗?挺逗,对吧?那时候啊,我什么也不懂,但对什么都好奇。天空为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什么会变颜色?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痒是不是因为空气中的“痒”(氧)气的缘故……整个儿就像问题葫芦,大人们时常会怜爱地拍着我的脑袋:“这孩子这么爱问问题,将来一定有前途。”可是现在呢?我真的那么“前途无量”吗?生活真的很逗,爱和我们开玩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伤仲永”罢了。二、7=喜“还是小时候好啊!”我想,每一个长大了的人都是会这么说的。是的,童年的确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如何运用却大有学问。 宋朝曾出了一个神童叫仲永,8岁便能诗会文出口成章,朝野称奇。其父携子到处炫耀。可几年后,这位神童却销声匿迹,不见有大的出  相似文献   

20.
凡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没有不为仲永——陨落的天才而扼腕叹惜的。刚学完这篇课文,便收到语文学习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2005年1月3日),有幸拜读了贵报3版上的一篇佳作《如果仲永要成才》。该文作者认为:如果仲永要成才,其父必须改变“不使学”的态度,为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天禀赋聪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