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一家新闻单位,如果一年两年出不了几篇精品佳作,或上不了几个名牌专栏,在当前激烈的新闻宣传竞争中是很难立稳脚跟的。但是,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出精品固然重要,正人品却更重要。如果“人品”不正,文章就会偏离方向,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谓“作文先做人”、“文若其人”等等,讲的就是“精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品”?依笔者所见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品德、作风、正义、诚实,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人品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为争版面发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4.
张建华 《中国广播》2004,(7):60-60,59
“寂寞是金”。新闻工作者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苦,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事业上保持一颗有所作为的进取心,认认真真工作,扎扎实实学习,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创出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5.
某企业报在报道一工人仿制一台提角水磨石机的事迹中说,该发明是本市首创。消息发表后,不少读者、建筑单位来电话说,这种机械30年前在我市就有使用,“首创”说法不妥。 专家对媒体的“填补空白”、“省内第一”、“率先使用”等提法,一再提醒要慎重,没有绝对把握的,原则上不用这类字眼。然而,有的记者为了增加稿件的“分量”,抓住一点信息就大做文章,就隆重推出,就冠以“首创”,就自封“第一,这种哗众取宠的毛病实在不能再继” 续下去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 发展,“首创”、“率先”、“填补空白” 的事肯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应…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 《新闻界》2001,(5):15-16
讲“卖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然而,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而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就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报纸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致读者说:“…  相似文献   

7.
穆冰 《声屏世界》2003,(5):10-11
“忧患意识”和“问题报道”向来紧密相连:职业的责任感和各种各样问题的存在使新闻工作者心存忧息;而新闻工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使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问题背后的情况得以公之于众。如何通过“问题报道”给社会、给自己留下一些经得起时间冲逝而积淀下来的东西,是新闻理论界和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纵观我国现今媒体新闻报道,能够提供内含“忧患意识”、内含一些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大问题的有份量的报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相似文献   

8.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10.
时下的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工作者为了巩固自己的阵地,就要写出更多更好的能吸引受众的文字新闻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富于特色等特点,提高文字新闻质量。从语音、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锤炼新闻语言,提升语言修养水平。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吕舜  黄伟 《新闻世界》2011,(10):6-7
新闻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新闻工作者在这项活动中,一方面要扎跟基层一线,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要冷静思考,认清形势,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正确引导舆论,加强自身学习,弘扬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2.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  相似文献   

13.
讲“卖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报纸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通讯员)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报纸刊登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卖得出去的目的。 然而,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而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就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报纸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致读者说:…  相似文献   

14.
阎世铎出书了。 在离开“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风口浪尖一年多后,在几乎要被大众淡忘的时候,这个曾经出现在媒体中最多的名字,开始讲述自己的“足球经历”。  相似文献   

15.
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会将“基围虾”误写成“基尾虾”,个别的也有误写成“鸡尾虾”的。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将“基围虾”写错,大多是不知道“基围虾”这个名字的由来。据笔者了解,“基围虾”的学名叫“刀额新对虾”,是我国对虾科57种虾中的一种。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种虾产于我国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基围内而得名的。“基围”是香港方言,指的是人工建造的堤坝。“基围”内是潮间带沼泽地,可用来种植水稻。“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一部分,高潮时没在水下,低潮时露出水面。米埔共有24个基围,当年是基围虾的上佳养殖场。基围虾的生活特点,决定了它适合…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0年第七期发表的《宗道一:传记文坛的“黑马”》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期发表作者的《真“假”杨公素》,叙述了作者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终于破解真“假”杨公素之谜的故事。宗先生广泛收集资料、厚积薄发、一丝不苟的采写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是福建南平市闽北日报记者,1998年9月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新闻作品,至今已累计11篇,其中8篇为经验性消息。一位地市报记者能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实属不易。他的这篇心得体会讲得很实在,也很有见解,基层新闻工作者读来一定会很有兴味。  相似文献   

19.
“走、转、改”成为新闻工作者当下必做的功课,它考验的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与群众的真实情感。只有“身”入基层、“眼”入基层、“心”入基层,通过全身心的融入,才能做到“走”得活、“转”得快、“改”得好、“练”得精,才能使新闻报道凸显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些,景物、天气、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细些。这样的文章才有“文采”。所以,在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一些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毫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