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培养卓越中职教师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应然需要,是解决技能错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之举,是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变革的必然选择。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面临来自遴选机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要想破除这些困境,突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必须在明确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遴选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多方协作,推进优质师范生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卓越性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如何以具体特征界定“卓越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研究卓越中职教师的文献较少,理论积淀不足。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将对群体访谈与深度访谈形成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对卓越中职教师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理论建构,确定了卓越中职教师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卓越德性、卓越学识、卓越技能、卓越竞争力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卓越中职教师基本特征框架应用于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构想:师德教育为基础、“知识——技能——素质”为核心、塑造竞争力为关键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现行我国的中职教育采用的是创新型教育,而创新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所以,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发展中职创新型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培养创新型中职教师的重要性入手,浅析中职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各种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更新。通过协同创建教师教育卓越实验班、协同完善教师教育"两段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开展教师教育"研学行思"式教学等实践探索,可以更好地促进卓越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专业化与卓越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和专业特征是推进职业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和评价的应有之义。以上海市首批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教师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依据对个别访谈文本资料的整理和编码,构建中职卓越教师专业特征框架。从专业特征来看,首先,中职卓越教师具有充沛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断追求卓越;其次,积极投身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典范;三是聚焦中职育人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四是服务教育、服务行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以此为依据,提出应构建"五位一体"的中职教育卓越教师角色框架,强化以教师自主和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探索符合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评价内容与导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中职教育和高素质的中职教师。当前,我国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剖析我国中职教师职前培养现有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从国家层面提供优化中职教师职前培养路径的政策、经费和制度环境支持,并从中职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通文化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三个维度,分别构建了中职教师职前开放分类培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分析,在厘清卓越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对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受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师生的生命存在等现象,亟需具有教育智慧的卓越教师来改变这一现状。为此,有必要依据生命哲学理论,结合社会文化心理来探索“卓越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以激发本土文化情怀作为卓越教师情感智慧培养的内在动力;以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卓越教师实践智慧提升的关键;以激发教学灵感作为卓越教师理性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以提高人文素养作为卓越教师道德智慧培养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存在缺乏系统规划、考证流于形式和疏于跟踪管理的问题,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进行实践与思考,提出中职学校应缜密规划,确立与学校专业建设相匹配的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搭建平台,构建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确保专业课教师培养从有效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许多师范院校都开展了"卓越教师"的培养,这种"卓越教师"培养实质就是培养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卓越教师"的培养必须以正确的理念做指导,以师德培养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同时应做到在教师教育的活动中养成师德,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能力,在内外激励的环境中实现"卓越教师"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教师素养是教师综合能力的直接反映。面对中职学生成长和教师自我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需要和挑战,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影响力和效用举足轻重。本文以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涵义为切入点,探讨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构成,试图找到培养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教师教育》2016,(2):42-47
国家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呼唤高水平教育,高水平教育需要大批卓越教师来支撑和引领,这些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也正因为此,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或类似的项目方案,旨在提升本国教师的质量。本文基于几个教育发达国家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析,就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以及卓越教师应具有的若干品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提出卓越教师核心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卓越小学教师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综合业绩优异、专业性强、师德水平高、教育信念坚定等特点。培养卓越教师需要教师教育机构制定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可以采取把好入口关、基础关、通识关、专长关、信念关等策略,卓越教师的职后培养可以采取进修、交流、反思、研究、激励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品质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卓越教师系列政策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培养卓越教师,构建教师教育品质保证制度,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政策选择。卓越教师培养政策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教师教育,具有自身的制度逻辑和发展脉络。政策指引是教师教育品质的外部保证;机制创新是教师教育品质的内部保证。为保证教师教育品质,应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协同、内外兼修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中职教师的特点和任务,分析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的学习内容,探讨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并以模块化方式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卓越乡村教师"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并不一样。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语境下"卓越乡村教师"的内涵应为"具有卓越潜质、在乡村任教且认同乡村文化的教师"。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根本就是培养出在乡村任教且认同乡村,并具有卓越潜质的乡村教育人才,也就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乡村教育人才。文学院"卓培班"采取"乡村取向"的宏观战略,从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努力追寻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卓越教师培养是当代教师教育的新主题。本文从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教育实践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以陕西师范大学构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3-3-2-2"教育实践模式为例,介绍了高等师范院校在构建教育实践体系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时,从加强和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多主体合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实现培养卓越教师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利平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81-282,120
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在于造就和锤炼教育教学理念新、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潜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只有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采用学科专业技能与教师专业技能的"叠加"培养模式,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互渗透的"嵌入式"培养模式,大学教授与中学特级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的"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及校校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校园先期培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卓越乡村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研究表明,卓越乡村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是"乡土性",包括熟悉热爱乡村生活,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拥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信。特质的培养途径有突出自我身份认同的创新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三方合作,联通职前职后的"向乡性"课程建设。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有建立卓越乡村教师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建立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专项资金制度,提供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培养卓越教师已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全面目标追求,农村卓越教师培养是其基本之义。农村卓越教师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即扎根农村的教育情怀,"一专多能"的知识能力结构,深谙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较强的农村教育研究能力。农村卓越教师需要进行精准培育,包括在招生形式上实行公费定向;培养目标为文理渗透、胜任多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乡村文化与教育改革内容;培养手段为重视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上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措施作为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