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证实,现代心理学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受到了批评,首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抹杀了“人”的存在,割裂了人性;其次,它忽视心理现象与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性;另外,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说,既在操作上不可行,同时也压制与扼杀了弱势群体的观点、愿望和呼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因片面夸大情绪、需要与非理性体验的作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而受到批评。总的说来,片面强调科学或片面强调人文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基于此认识,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整合两种文化,实现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统一;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视文化、历史与社会环境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心理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库恩的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即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反叛,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变,同时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库恩范式论从科学哲学内部动摇了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根基——实证主义,也引发了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和诘难;库恩范式论强调真理的相对性,把科学理解为实战性的参与为多元文化心理学兴起奠定了哲学基础;库恩范式论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思,将有助于走向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是西方社会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对立文化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存在、两种文化的哲学根源、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当前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中的方法论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在取得一系列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由于无法寻找到一种有效适用的研究心理文化问题的方法工具.其面临的方法论困境异常突出。如怎样正确处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范式达到视界融合.后现代及全球化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学文化冲突等,急需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及其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布尔的研究证实了西方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存在。本文分析了两种文化的本质特点,认为两种文化的对峙主要是由于科学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引起的。随着向后现代的转变,实证主义的衰落,理论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极有可能从对峙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6.
7.
语言、神话等其他文化形式,作为人类意识的依托与载体,既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意识,又使人类的意识得以固化与传承。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精神现象及认识发展的新视角,是我们探究人类意识的一条合理的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的研究却因为一些特殊的社会或政治原因,其研究结果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少部分"权贵群体"的专宠。时至今日,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和诘难,这也导致了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摆脱"欧美中心主义",慢慢摘下了象征"权贵"的冠冕。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中两种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模式,研究原则,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导致冲突有根本原因,也有直接原因,其关键就在于无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无系统全面的研究内容,无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因此实现两种方法融合可以通过的主要途径是:第一,树立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第二,坚持系统全面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三,加强理论心理学的建设;第四,建立综合统一的方法论体系;第五,积极推进心理学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心理学整合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理学整合的思考——一种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统一的.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围绕"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的主线;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点;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表达方式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指向而展开的.主题、主线、基点、表达方式和指向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争论一直伴随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延续,直到20世纪后期,两者开始从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状态逐渐走向融合.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将有助于弥合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隔阂,使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更加全面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人是文化的产物,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研究人员在研究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深受其所处文化的规范与制约,从而并非价值无涉,而是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因此,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借鉴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高度重视对西方教学理论的消化和改造以及对我国独特教学文化的继承,坚持以我为主,推进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作为人类化的悖论性思维前提,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人主义则有较长的历史,但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主义都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科学主义反映和确证了人的自觉本质,而人主义则反映和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结果是,它们都在占有人的本质的企图中最终失却了人的本质。人学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的反映,它规定了科学主义和人主义思维悖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主义哲学在高等教育史中的文化角色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自我到他者的变易过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演替,不仅影响了其文化角色的历史变迁,也造成了其在高等教育当下时空中的异化与悬空,其价值、理想、教育与空间正逐渐被科学功利主义及其衍生的“科学至上论”、“效率第一论”、“现代优越论”和“适者生存论”文化所异化。未来高等教育所亟需的,并不是人文主义哲学的虚幻繁荣,而应该是其文化角色的真实复归。  相似文献   

16.
An inclusive paradigm that emphasizes the nature and inevitable cultural shaping of meaning-making through relationships is represented as the relational cultural paradigm for vocational psychology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is paradigm represents a phenomenological worldview or meta-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meaning and mattering in worklife. The concept of worklife represents the nexus of work (unbound by dichotomous distinctions such as labour market and personal work),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includ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Narratives are identified as 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s people construct.  相似文献   

17.
论历史教学论的学科定位及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学论要想摆脱目前的发展窘境,在教师教育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学科定位上必须重新审视,将之界定为一门具有历史专业特点的教学理论;在研究内容上关注历史课程论问题,冲破狭隘的研究藩篱,拓展研究空间;在研究范式上超越低层次的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式的研究方法,走学术型历史教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学和教育学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不仅为之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而且也为教育管理学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养料,教育管理学与上述学科间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都把发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落后的原因很多,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到认识论层面进行反思,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长期对立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