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起,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开展了关于现代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五”期间,我们重点围绕“课程教材的意义重构”、“师生关系的意义重构”和“活动方式的意义重构”展开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十五”期间,作为现代生活教育的滚动发展,我们将研究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德育,提出了“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想,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审批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06,(7):9-13
毫无疑问,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LOG是继E-MAIL、BBS、ICQ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在网上,日记不叫日记,而叫“博客(blog),简称“博”。博客一词源于“Web Log”,是网络日志的缩写,是网络中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隽  季燕 《山东教育》2005,(27):29-30
设计意图 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操作各种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会带来物品不同的运动状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力”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系幼儿的生活,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升到粗浅的科学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与需要,我们设计了“神奇的力”的活动,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了解“力”的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4.
苏璃 《成长》2006,(5):58-60
当减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对“肥”的定义越来越模糊。又到了一年减肥时,在这一场工程浩大的“减肥”工作之前,我们是不是来看一下专家的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网络沉思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视网络如洪水猛兽的感觉已荡然无存。毋庸置疑,网络已经完完全全、真真正正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复杂,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像今天这样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如此多的焦虑、如此多的困惑。每个人都在对未来的迷惘和期许中调试着生活的坐标。”在这种情形下,网络以一种新的“对话”方式——用开阔的视野和“平等”的交流,启迪每一个个体的心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网络的“浸润”,常常把自己带入到缥缈与真实、虚拟与现实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市提出的语文教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方案,我们拟定出“内引外延、两促并进”的教改课题。所谓“内引”,就是把学生已经观察积累到的生活知识和体会,引导到阅读与写作中来,所谓“外延”,就是把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所谓“两促并进”,就是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使读写能力共同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读写训练为主线,突出一个“引”字 这里的“引”就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方…  相似文献   

7.
耿翠娥 《考试周刊》2012,(81):126-126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把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去观察现实、分析社会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体会到政治现象与政治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政治的趣味,体验到政治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办教育》2004,(8):47-54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春天日益加快,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节奏生活着,这些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正确,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我们通向健康快乐和幸福的彼岸,反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则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甚至造成个人的终生遗憾!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神经衰弱”,“恶性肿瘤”,“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处在“拼命赚钱,及时行乐”的时代、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是现代明的主要支撑点。生意场上竞争的刺激,夜总会里灯红酒绿的陶醉,成为了人们最羡慕的生活方式,面对如此繁华世界,一位睿智冷静的学都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人类这种以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的生活方式可维持多久呢?卢风教授在其新《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中认为: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关键性的一次抉择,即生存抑或享乐的抉择,人们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的生活方式已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需要以追求德性、内心宁静和极高精神境界为最高价值目标的新的启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改变现有的危险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开始新的生活,走向新的明。  相似文献   

11.
颜华 《英语辅导》2001,(12):32-32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4届部长级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复关”到“入世”,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在经历了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入世”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飨读,兹将有关“入世”的英语表示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在INTERNET上浏览时,我们无时不感受到全球化的浪潮。经济的全球化,INTERNET的国际接轨,影响到我们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化。于是,我们不停地问自己:“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明的意义何在?”同样,“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化?它们的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个人和社会无不过着故事化的生活。Jerome Bruner(1996)说:“讲故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一种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讲故事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它是保存、分享和纪念我们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智慧的一种方式。我们生存的意义亦嵌入故事之中,因为已讲过的和正在被讲的故事形塑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4.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全新的生活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足够自豪的程度,也许我们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拼搏得十分辛苦,也许,在越来越精彩的世界面前,我们已经厌倦了默默无闻的耕耘,有种歇口气、抽支烟,换种方式继续生活的欲望,也许,各类媒体讥笑埋头苦干、以加法积累财富的方式太落后、太原始,而对于年轻富豪和一夜成名的“超男”“超女”们近乎肉麻的吹捧和溢美日渐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16.
陈斌 《湖南教育》2006,(5):26-26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成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题海战、反复训练成为数学教学的法宝。由此带给学生的是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今天的教育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学生“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诸方面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40年代末,自从美国自动饮料售货机诞生以来,“易拉罐”便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消费方式。如今它又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中快捷方便、“一次性”消费的代名词。作为大众消费时代文化的物化象征,它所蕴含的西方生活方式及理念,也正在日益侵蚀着东方传统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观,尤其对下一代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心理影响。前几年,有识之士指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活还没富裕到可以将“易拉罐”用后即扔的时代。可如今的孩子几乎被“一次性”物品所包围:“一次性”口杯、餐具、圆珠笔、方便袋,还有快餐、报刊文摘、方便食品、贺卡…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毅飞 《科学启蒙》2013,(11):4-8
发展航天事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时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在有的人看来,航天技术高高在上,与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走下“神坛”,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