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观点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困惑:随着对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的强调,随着对建立教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关系的强调等重视儿童学习权利的教育理念的推行,学校教育又仿佛产生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疑问:我们还能对学生谈规范、谈要求、谈矫正、谈错误吗?甚至,我们还能采用和推行讲述式教学、背诵式学习法吗?从儿童的学习权利中剥离出“在学习中的权利”,便可以直面这样的问题了。我们不是在笼统地、缺少针对性和行动方向地讲“尊重儿童”“尊  相似文献   

2.
郭琦  张娜 《河南教育》2020,(1):34-37
“学习故事”中所蕴含的连续性学习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教育视角。儿童的连续性学习顺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完整的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笔者通过对“学习故事”中儿童的连续性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观察及评价能力,发展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等促进儿童连续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前,建构主义(包括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已经十分熟悉“尊重儿童”、“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做中学”、“支架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流行词汇,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词汇解释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然而,观察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会发现,很多教师仍然一如往日地在同一时间向全班儿童灌输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如此差异?如何让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这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刊解答问题的目的,在於帮助教师进修,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本刊解答问题的范围应该是:一、与教学有关的,如教材、教学法、品德纪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二、教育行政方面的,如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三、教师学习方面的,如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学习材料等。有的教师提的问题与教学无关,如:“小便时为什麽要摇头?”“狐臊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治疗?”“毛主席家里有几个人?”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没有答覆的必要,就不准备答覆. 有的教师提的问题虽与教学有关,但没有向儿童讲解的必要,不讲也不会影响本课教学目的的贯彻,或者讲了倒使儿童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这样的问题也希望教师不要提出。例如六年级国语“一个伤员的愿望”一课里说毛主席“送了亲笔题字的花圈”,读者来信问:毛主席在花圈上究竟题了什么字?我们认为这一点知道固然好,不知道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自然接触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事实证明:学校教育要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则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方面协调起来。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需要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新变革、新交互打开了新格局。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下,学校需要在改变儿童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遵循“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教学理念,我校提出了“慢课堂,真教育”为核心的课堂行动研究,已经一年多。经过实践探究,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我们所探求的“慢课堂”,它是依据儿童素质发展的规律和学与教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适切性教学方式和策略。它的核心目标是:唤醒儿童的学习潜能,促进儿童的学习信心,养成儿童自主的学习素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张文质先生说,“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学校坚持“愉快教育”实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一新的育人途径所显示的生命力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愉快教育”呢?简而言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让儿童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有兴趣,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向把受教育视为苦事,一提到学习总是与“苦”连在一起,让学生“苦学”、“苦读”、“苦练”,不就范者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如《尚书·舜典》就有“扑作教刑”(用戒尺作教学时的体罚工具)的“训语”,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的书塾先生手头就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学生在“戒尺”下学习哪有愉快之说?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教育取消了体罚,但是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相似文献   

9.
金色童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而又现实的课题 儿童是什么?儿童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教育史上教育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一出生就具备了大人的素质,与大人的区别在于“大”与“小”。依照这一儿童观,儿童的教育就是按照“大大人”的标准来塑造儿童,使其尽快成为“大大人”。这种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在古斯巴达教育中,尤其在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在后来的资本主义教育中,也一度盛行,例如,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教育史上,荀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乃至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这种  相似文献   

10.
本册教材共有九个单元,32课,9个练习。内容比旧教材更能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当前生产斗争实际,能更全面地向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第一单元着重教育儿童热爱领袖,学习领袖热爱劳动、模范地遵守秩序的优良品质。教第一课应突出毛主席对孩子的爱护和孩子们对毛主席的尊敬。“我们什么也不顾……睁圆着眼睛,看着他老人家。”和“摸摸这个的头,握握那个的手,关心的问:‘小同志,上学了吗?’……他亲切的嘱咐我们,叫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劳动,好好的锻炼身体。”正好说明这两方面的意思,教师应很好的对照着加以(?)发,使儿童受到教育。“嘱咐”“关心”等词可布置儿童造句以加深理解和  相似文献   

11.
“学习失能儿童”(Learning DisabledChildren)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它是障碍儿童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类别。直到1963年,塞缪尔A·柯克(Samuel A·Kirk)博士在描述那些在学校有着严重的学习困难但又无其它明显障碍的儿童时,才首次使用了“学习失能儿童”这一术语。近年来对“学习失能儿童”的特征、起因、诊断、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已成了特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提倡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就是利用3~13岁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英文的学习上教导儿童直接背诵中西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孝经》、《千字文》、《黄帝内经》,西方文化中的《圣经》、《犹太经》,文学、哲学名著等。其教法是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背诵。有的家长、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让不识字、不懂 ABC 的儿童诵读这么深奥的经典岂不是天方夜谭?明明是“死背”,却说开发儿童智慧?这不是和现代的教育观相违背吗?其实诵读教育法就是在补充现代教育中最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完全合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我们是从事教育研究的,我们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教育?智者对此的理解越来越趋同。“真正的教育在于尊重儿童、倡导合作与个性发展”;“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哲人的自白,犹如黑暗中的一丝光照亮我们求索的心。是的,学校为谁而存在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才会拥有真正的教育。架设一座连接儿童终身发展的长桥,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均等的机会,带领儿童在实践中打造创造生活的钥匙,把学习变成儿童迷恋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越来越普遍,这使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成为可能。然而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书本电子化、乏味无趣等问题,令人担忧。文章从儿童的认知特征出发,结合实践论述如何有效地在多媒体课件中融入游戏,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实践中,儿童哲学常常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目或课程呈现的。对于这种“科目化”倾向,儿童哲学的倡导者主要从学习基础、价值基础、课程基础、师资基础等方面进行辩护,但这些辩护也面临着“工具化”、“专门化”、“综合化”、“结构化”方面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真正发挥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改变这种“科目化”的倾向,将儿童哲学化为尊重儿童、探究观念、深化学科教学乃至重建学校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康德说:“学习,是一个像诗一洋迷人的字眼。”的确,学习是美好的,儿童的学习更是像诗一般的。“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儿童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阿什利·蒙塔古)地上的蚂蚁、天上的白云都能让他们好奇,他们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自然地、综合地学习,学习是儿童最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需要。由此,可以说,支持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使命。这在口头上讲起来似乎并不难,但要在教育实践中做的话,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者与学习者片面追求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贮存中造成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者现实生活、经验世界的严重脱离。我们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着“教育应该为人的完整发展服务”的思想,提出了“让每个儿童尝试成功,让每个儿童茁壮成长,让每个儿童准备成才”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具有鲜明个性,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的育人目标,努力在学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优化现代儿童的学习目标、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转换学习中的师生角色、丰富现代儿童的课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科学探究置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首要地位,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此,将自己对有关科学探究理论学习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认识加以整理,与同行交流。一、探究式教学的提出20世纪初,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儿童身心发展来剖析儿童的“学习权利”,将其划分为三种向度:指向具有从事学习这一活动的权利;指向具有选择和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途径和手段的权利;指向具有表达自己如何学习的权利。并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大可能地尊重儿童学习权利实质上是一种“在学习中的权利”。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意向,允许儿童开放自己的学习路径,宽容地对待儿童的“抵抗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