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情感倾诉类报道,指都市报倾诉类栏目中由记者采访主述人写成的口述实录类个人情感故事。其传播所营造出的夸张的"滥情化"拟态环境及其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对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动摇。因此,媒介当重新审视情感倾诉类内容传播的社会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黄鹤 《青年记者》2009,(12):38-39
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新闻传播主体取舍新闻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是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报道操作中的变化和细化,具体表现为在新闻传播中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报道重点是什么及其基本倾向。近年来,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副刊专栏在市民生活类报纸上遍地开花,受到读者的大力追捧,新闻学术界对此类文体和价值取向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静  曹坤 《今传媒》2011,(6):52-54
在武汉都市类报纸中,情感倾诉故事的存在是一种广泛、长期的现象。情感倾诉故事突出矛盾题材,着重呈现"非常态"且错综复杂的两性关系,并在语言表达上偏向流行和粗俗。这种现象及其呈现特征与武汉市民文化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1997年北京青年报女记安顿根据当事人的口述进行实录,在《北京青年报》上首开隐私倾诉的专栏,然后集结成《绝对隐私》出版。这个事件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的出现。今天,当你翻开报纸,“隐私倾述”、“情感实录”等栏目触目皆是;广播电视各类谈话节目关涉隐私的也越来越多。悄然之间,媒介对隐私的追逐变成了隐私所有在媒介上的主动倾诉。隐私在媒介上的传播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价值取向是新闻传播主体取合新闻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态度,是新闻价值取向在新闻报道操作中的变化和细化,具体表现为在新闻传播中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报道重点是什么及其基本倾向.近年来,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副刊专栏在市民生活类报纸上遍地开花,受到读者的大力追捧,新闻学术界对此类文体和价值取向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打开电视,如今情感调解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苏卫视的《人间》、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在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节目之后,情感类节目成为又一个荧屏宠儿。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自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初现荧屏,经历了从关注名人到关注普通百姓,从单纯倾诉型向寻求帮助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谢常青 《新闻知识》2007,25(6):40-42
情感倾诉类报道是指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境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一种展示个体情感故事的大众化报道方式。自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此类报道的先河以来,各地都市类、市民生活类报纸纷纷效尤,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报道现象,至今仍是这些报纸为取得  相似文献   

8.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9):39-40,44
随着1997年北京青年报开设“情感·口述实录”专栏及其主持人安顿于1998年出版《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实录之一》,全国新闻媒体似乎吹响了“隐私倾诉”的号角,百余家报纸纷纷开设了相关栏目(专版)。一时间,隐私倾诉成了报纸竞争的法宝,成为都市报竞相采用的新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9.
晚间广播节目乃“最后的心灵触媒”。情感话题的私密性契合了广播的匿名性而在夜间繁盛,而广播的夜间“情感倾诉”节目也暗合了听众的社会心理与当下的中国国情。繁盛而不泛滥是媒介中人的困惑所在,本文从广播的介质特性、当下国情与听众的普遍的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了“情感倾诉”节目兴盛的原因,并从话题选择、节目内涵、目标定位等角度分析了该类栏目今后的走向———注重阳光导向,培养听众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即“好情感是金”。  相似文献   

10.
倾诉类节目的兴起,首先缘于现代人的情感困惑的增多。快节奏、大压力的工作强度,经常变动、漂泊不定的工作环境,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中西伦理道德观念的碰撞融合……形成了现代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在情感问题上的诸多困惑。社会的巨变首先改变了当代人的 “价值观和道  相似文献   

11.
正初次接受采访,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戒备心理,对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表现出接纳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审美认可、情感需求的记者,则表现为不配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记者巧妙地运用情感技巧,搭桥铺路,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寻找洽谈的有效突破口,以激发采访对象的倾诉意愿,使之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采访结果。那么,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情感技巧呢?  相似文献   

12.
情感倾诉栏目怎样迎合受众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琳  孙畅 《新闻传播》2006,(8):15-15,18
情感倾诉类栏目是一个口述实录文体的副刊专栏——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情感倾诉最早出现在电台晚间节目中,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由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于是各报纷  相似文献   

13.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4.
纵观武汉报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办报现象:自去年《楚天金报》率先推出“真情倾诉”专栏以来,不少媒体竞相仿尤,纷纷推出相关栏目,情感倾诉类的专副刊在武汉报界风行一时。 然而笔者在与不少读者交流时,他们更多地是称赞《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蛮好看”、“读起来过瘾”,而且不少读者专  相似文献   

15.
情感报道的定位与导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出现了大量情感类栏目或版面。报纸方面,如《武汉晨报》的“非常人生”、《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北京青年报》的“情感在线”和《深圳晚报》的“情感热线”等。由于此类栏目和版面兴起的时间不长,在理论上存在认识不足,实践中存在许多不良倾向。一情感类栏目和版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称之为“讲述”,有的称之为“倾诉”等。没有规范的称谓,用栏目和版面的实际运作方式命名,不失为一种保险的选择。就像体育报道传播体育信息、文化报道传播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平常的新闻语境中.新闻话语总是一副客观、简洁、平实的硬性形象,它总是在有意地躲避叙述中情感的渗透与评判,新闻事实过滤掉了生活与情感的气息,新闻人物成了记者笔下的道具与材料.你听不到他内心悸动的真正颤音,对新闻真实感的追求遮掩了生活的灵性.新闻变得冷硬。《大河报》“都市倾诉”版,为生活中的情感事件构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为冷硬的新闻话语灌注了生命灼热的气息,使新闻话语由“事件的真实”升华为“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①。在笔者看来,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拓宽挖掘了新闻话语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一、情感倾诉栏目其实是新闻三贴近的途径之一情感倾诉是指普通人以匿名或真名通过传媒来讲述的有关个人或家庭的情感、生活经历。在今天,随着市民阶层的精神崛起,老百姓已经日益厌烦炒作明星绯闻、传媒报道人物的精英化,读者对传媒人性化、平民化、情感化的需求日益上升,也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活状况,关心与自己一样的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因为只有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更接近于自己,值得自己去阅读借鉴。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以第一人称讲述当事人情感隐私故事的实录类版面,曾如雨后春笋遍布大小纸媒,近几年,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读者的倾诉渠道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曾一度怀疑纸媒是否还能做情感类版面.但现今电视媒体遍地开花的相亲类节目又充分证明,人们的情感联络非但没有因网络加强,反而更需要媒体介入,而人们诉说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比过去更强烈. 作为一名在纸媒情感倾诉类版面工作八年的专栏记者,获取的不是能得到多少人隐私的快感,而是为能走进困惑者内心,帮其走出情感沼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App隐私政策为研究对象,探究隐私政策文本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差异。随机抽取并收集工信部通报的不合规App的隐私政策文本,按App类别进行分类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比较研究发现,商务交易类App隐私政策正向情感最甚,对浏览记录获取的介绍更详细,网络娱乐类App更关注保护其他用户权益。文本结构与具体词组在不同种类App中存在不同,浏览记录与权限获取仍存在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专家观点     
<正>郝雨:个人求助及情感倾诉节目的媒介功能意义郝雨教授认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纯个人问题求助类以及心灵倾诉类电视节目,所表达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是属于非公共性以及非社会性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是"媒介功能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