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优化体制机制,构筑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体系——是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有益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思想行为中表现出高觉悟与低参与、高认识与低行动、高形象与低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冲突造成了高校青年教师申请入党人数偏少,发展青年教师党员比例偏低的现象。高校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针对青年教师价值取向的双重性,策略性地积极引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而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性知识建构上表现出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不匹配的现实窘境,亟需揭示其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机制。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建构可分为自主优化型、适应调整型、自我超越型、逆压重塑型四种建构类型,且其建构意愿走向非单一、建构程度走向非线性。研究认为高校要立足于青年教师主体性视角,全力为其提供专业力强、支持力强、创新力强的教学工作环境,促成其发现教学问题、检验教学假设、诉诸教学行为,实现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质变转向,大力推进高校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4.
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流失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甚多,其中高校自身的原因表现在:青年教师待遇低下;对青年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激励机制、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物质利益,对青年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主体,其职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他们对于身份的不同定位造成了垂直流动、隐性流动与外向流动的分化样态,而这根源于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学术场域组织规范以及生活世界压力等因素。因此,探索建立公平有序的人才发展与流动机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而完善的神经控制对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可以平衡机体内循环,形成协调统一的神经防御系统,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文章研究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对如何合理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要在实效性上取得新突破,必须在“合规律论”指导下,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相关领域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进行创新:(1)深刻认识品德与成才的关系规律,使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提高思想素质;(2)充分认识与遵循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规律,加强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3)全面认识内外因综合作用成才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成长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很多高校青年教师的问题。本论文从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成因,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年教师协调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策略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做一名合格的高校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不仅关系着高校未来发展,还关系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导致出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进而导致出"师德滑坡"问题,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分析,着力探索出有益于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庆市七所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青年教师对从事的职业基本认同,但在其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收入、身体健康、职业发展环境、科研任务、培训交流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青年教师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从改善评价机制、优化绩效政策、加强思想引导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运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科技学院上不同体育项目选项课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身体成分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体质指标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因其所选上体育选项课不同而不尽相同.体育教师在今后的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特点加强学生其它方面的身体练习,使其体质健康与身体成分的关系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学生对桌前运动或手指运动的兴趣已超越在操场上的运动比率。老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没能很好地加入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对制约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变当前体育保健自我意识低迷的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系统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统计法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脂偏高.体重及去脂体重偏低,身体成分不合理,营养失调严重,男生营养缺乏的情况较多.女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的问题非常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成分相对合理,但女生肥胖比例亦不容忽视。说明系统的体育锻炼对于控制适宜的身体成分,减少营养缺乏及肥胖的发生率.促进身体健康具有有益影响。提出加强身体成分与健康的宣传教育,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到阳光下、走向大自然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存在着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学生锻炼场地不足、缺乏评价监管体制等问题.因此,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对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工作评价体系的不够健全、完善的现状,运用教育统计学原理,设定德、能、勤、绩等几个考评因素,来更加客观、合理、公平、公正地对体育教师工作进行考评,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进一部完善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19所高校教师1 900名非体育专业教师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普通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良好,大多数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态度较积极,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其体育锻炼不科学,且多数教师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甚至不做;同时,盲目追求大运动量,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近半数的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和高校要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力度,对高校教师健身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各级领导加强对教职工余暇锻炼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各高校工会应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为高校教师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肥胖女生进行为期八周的定量负荷、中小强度有氧运动训练,测量其训练前后身体形态、心率指标变化,表明选择运动减肥的方法,使受试者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修正肥胖女生的身体形态,适度降低安静和定量负荷后的心率,心血管系统机能、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健康状态改善。有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津市6所高校934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消费和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总体上是积极的,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多数大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有效.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建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瑜珈是通过一种动态的体育锻炼和精神上的冥想练习达到身心的平衡,控制身体的感官和思想.现代瑜珈作为一个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被广大青年女性健身减肥者所青睐.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练习瑜珈有助于促进青年女性的腰围和大腿及腹部围脂肪比例的减少,同时确保胸围和臀围不减少,灵活性、柔韧性相关指标均高于训练前(均P〈0.01)并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者的身体自尊基本情况在练习之前和之后通过方差分析结果没有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基础数据,分析不同锻炼水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体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锻炼水平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构建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兴趣、能力以及体育文化素养,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