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遵循价值结构、情感结构、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就要创新表现形式,吸引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呈现方式,让人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让经典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林玉清 《教师》2021,(9):61-62
小学生德育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为此,文章阐述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四种方法:①把控整体效果,全面融入课堂;②找寻出切合点,做好有效结合;③走进学生心理,把握融入分寸;④课内外相结合,发挥育人功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能给课堂增添“传统文化韵味”,还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传承。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就屹立于东方,与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以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传统文化都曾为、正为丰富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是科学发展观民族特色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理念相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秉承,更是对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大凸现和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根本方法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印度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烈鲜明的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印度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主张在宗教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具有极强的出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入世有为,伦理本位特征十分明显;印度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梵我同一”,追求对现实矛盾的佛性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过分强调均衡调和“峭偏不椅”。  相似文献   

6.
梁必彪 《培训与研究》2013,(11):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热导致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比一般的专业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该专业学生较为丰富扎实的文史知识背景;教学上应该采用视频、网络、文化考察、乡土调查报告等方式和手段,以取得更为形象深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产品设计应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方式有:传统文化以形式化的方式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的方式与现代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以意韵化的方式与现代设计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蕴 《教育探索》2007,(4):40-41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传统文化输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方式,创造文化输出机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活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开展项目训练,提高高职素质教育效果。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文明,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自信心;将传统文化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表象体验过程,借此促进他们的情感重构、知识增益和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知;将传统文化的理性智慧转化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使他们站在集体智慧和历史文化高峰的平台上发展深广见识和宏阔眼量。实践证明,这是发挥传统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和熏陶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科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典型的输入性材料,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因此,改进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克服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提升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中日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后认为,我国英语教科书包括的传统文化应更加多样,分布应更为均衡;应增加显性的用英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语言学习活动,教授介绍传统文化的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应传递更为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此,课程标准相关部分首先应对传统文化给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一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源于中国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泥土芬芳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建构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反思的必然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传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概念上发展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为学”“为仁”“为德”等核心话语;在思维方式上赓续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有机整合”“实用理性”“互通转化”等核心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独有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儒学传统对现代人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儒学传统辩证思考和批判继承的程度不足,背上儒学传统文化的包袱,使中华民族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传统,理清儒学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阻力作用和对现代人的主要负面影响;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文化科学结合多元发展问题,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三)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但学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及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5.
张春霞 《天津教育》2024,(9):107-109
<正>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烙印,记载了我国文化产生与进步的历程,由传统文化而代代传承的思想方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风俗人情等,已经与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精神融为一体,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与行动。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符合当今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趋势,在两者融合并育的推动下,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传统文化等关键思想,也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对绘画作品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具有随时代变迁更新的现实性。目前,我国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认识还很薄弱。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地位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方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与论证,以促进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而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上互联网的冲击,高校大学生们在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发生了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传统道德教育受到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的生命力,表现在传统文化极强的融合力和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丰富文化内涵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然而,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逐渐消解,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发出夺目的光彩。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此时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得到传承和发扬。下文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道家是中国本土化思想的代表,对整个民族意识的塑造、民族习惯的形成、民族行为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视域下,社会道德缺失、人际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关系微妙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制,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共融的生存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回放中获得启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实质与核心,正确的对待、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效的克服文化守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醇化道德、传承文明、协调关系、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深入研究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任务,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结合,使人们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仅仅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是:学习和精通传统文化是必要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甄别和评价是基本前提;坚持批判继承、融合创新是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是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