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怀伦理学论域下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关怀伦理视角下,新时代女性美德构建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即人格平等,彰显女性的主体地位;继承传统,发扬女性的优秀美德;消弭社会性别差异,倡导女性自我价值实现;正视多元身份,承担多种道德责任。关怀伦理学论域下女性美德问题的探讨,不仅要考虑女性的性别特质及由此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殊异,更要考虑女性在当前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矛盾,将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在尊重和促进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重建女性道德的价值评价体系,探索女性人格培育的现代模式,促进女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的多维度构建方式和鲜明的时代感,体现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社会的不断认识和把握,同时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伦理价值影响。《小妇人》和《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们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氛围,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追求。她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伦理价值观因为社会发展而进步,同时也受到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收获,也有失去。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理性思考,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理性思考,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7,(4):48-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宏观层面的价值理想、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微观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保证顺利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性存在,它在全社会的广泛培育和积极践行,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道德机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科学把握,明确了我国社会现行的道德机制在道德评价、道德约束、道德奖惩和道德实践等各方面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有效培育和积极践行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进一步探究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社会道德机制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自我认同与道德自我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如何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本课题认为,在当下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把自我认同加入道德领域加以研究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也是未来我们道德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目前自我认同中的道德危机与道德自我教育应对谈了一些认识。旨在对探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鲜明地反映了他为人民大众的事业奋斗、创造的人生价值观,无私忘我的道德价值观和教育为公的教育价值观。他的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道德价值与知识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价值观与真理观的统一。这些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的现实,极易造成人类个体道德生活的困惑与冲突,从而导致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并影响到个体的和谐生存。为了克服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危机,个体就必须具备有效地应对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的心理机制,重新建构能够指导其生活的具有相对一贯性的道德价值观格局。因此,在价值观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帮助人们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德思维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做出判断、进行评价的思维活动。在实际生活中 ,道德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艺术 ,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问题 ,调节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就道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领域内实现了广泛地应用,也是我国各个行业必须遵守的价值理念和实施规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最适合的学科,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素质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融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现象,诸如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个人本位,功利主义滋长;中西、新旧道德冲突中道德多元化带来道德困感;道德中性,价值观模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系统与管理网络,切实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嬗变,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呈现了多元化、现实化和交融化趋势。尤其是渐谙世事,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学生更是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变化。 在社会价值观上.学生的经济意识增强而政治意识减弱,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比较关心,对政治生活比较谈漠。 在人生价值观上,多数学生选择“公私兼顾”。“奉献与索取并重”的价值取向。正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这种‘公私兼顾’、’奉献与索取并重’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需求,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历史超越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面向世界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视野,站在增强综合国力、人才强国战略和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实现了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历史超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主题,为道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国内外的道德心理研究及据此进行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建立社会道德新关系。确立主流道德价值观、道德“慎独”、塑造社会道德风貌、营造道德环境、培养道德素质六项道德建设要求,并主张从基本道德素质及其培养、道德价值观和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道德自我教育和慎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功能诸方面开展新时期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觉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身处其中的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都能对所处的道德环境做出积极反映,并通过道德认知、道德内省、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提升自身对道德的认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以当代大学生为视角,对其道德自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只有在道德自觉框架下,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品质,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自觉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明确强调教师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德价值观,人的文明行为习惯是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我们为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成为富庶、文明、繁荣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中的性别二元图式,是在人类长达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建构而成的,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性别角色意识,形成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文章基于性别社会化理论视角,概述了性别制度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对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的概况作了梳理,系统论述了当代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并分析了该状况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公共政策及女性本体等动力系统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力图重构社会性别支持系统,提高女性地位,实现自我赋权,最终达到对未来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转型与不断加剧的高等教育变革使大学教师在对"主我"与"客我"关系的道德调节中出现了自我伦理异化,它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整体关系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社会现代化中价值观的转向、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自我实践与反思重构大学教师自我德性伦理,实现对自我和谐关系之网的良好把握.使自我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成为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着的人.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德育目标设置上就出现了以社会的要求和标准攘括了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只注重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对其包容性认识不深等现象。由此,又引发了由于对价值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关系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的一种主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形成要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与知的分离,这使得处于人格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首先要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