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明阳 《东南传播》2022,(1):120-123
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将乘客纳入一个移动的封闭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可供陌生人交往互动的公共平台,但列车机械运动的物理刺激、现代人内心距离的疏远等因素,导致车厢内"共处而不交流"的情境成为常态.然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如地铁打卡、"地铁捞人"等新型社交方式,乘客的媒介实践促成了地铁虚拟空间的产生,引发了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以传播主体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本文将以话语研究、传播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成果为逻辑起点,将“个体言语交际”研究扩展到“公共话语”研究,尝试从城市话语构建、传播的角度切入,以期为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建筑设计和城市创作的雷同,城市公共空间也因此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移动媒介更是直接取代了公共空间在信息交换、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但电子大屏幕在公共空间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样态,并将人们重新召回到街道。本文结合有关公共空间的理论,并以深圳本地大屏幕为例,通过简单的实地考察发现大屏幕通过公开展示的方式形成了城市居民中多数人可识别的城市景观,并促成日常生活图景中的"集体记忆";同时其支持新形态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增强公共参与和提高城市公共性的机会。大屏幕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媒介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活动抽象编码成符号,交由接受者解读,并对接受者造成影响。《新周刊》作为中国很早做城市报道的大众媒介,在构建自己的"城市话语"体系中形成了自我标榜的人性城市观。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认为,话语对话性空间的建构策略是衡量话语传播力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中美官方话语对话性空间建构策略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一差异的历史文化动因.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话语中信息量的不同,信息的强度差异以及对话性的广度的区分,其历史文化动因则来源于中西方修辞辩论传统的分野.  相似文献   

6.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的特殊性常被人谈及,并使该群体异于其他群体。从农民工的社会空间入手,利用语料库工具,研究农民工社会空间的话语生产过程及特征,以寻求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的边界。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空间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话语对其职业空间、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三个维度而被生产,并兼具“内在闭合性”与“外在开放性”的空间形态,这直接导致农民工群体被圈在这个内在限制性的空间内;而外在的力量,尤其是占有话语权的媒体或政府,则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出入,并利用这套话语体系继续巩固其内在闭合性的特点,两者最终的矛盾导致了空间的“地盘之争”,即农民工群体要求扩展社会空间的诉求与媒介话语生产出的人们对于农民工社会空间固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并最终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8.
9.
李靓  李明轩 《传媒》2024,(4):57-5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期我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话语,其走向国际舞台并获得广泛认同需要构建完备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从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和世界意义的角度,确定其价值内涵以奠定共识的基础;其次,通过对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的分析,确定以对话、互鉴为指导理念的话语对接;再次,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话语创新实践,结合相关理论提取出相应的创新特质;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在表述体系上,提出要以平台思维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让我们先考察一下网络时代或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思维模式。在旧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接收多半是被动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内容的接收几乎完全是主动的和选择性的,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主动地选择内容。如果从传统媒体看,北京的电视观众有60个频道、2200家日报供选择,那么,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能够提供各类信息的主页简直是无穷无尽,用之不竭。人在生活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天拥有24小时的时间。网络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受众的注意与否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11.
李宇 《青年记者》2021,(6):15-17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竞争格局下,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环境更为复杂。为此,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模式和路径,创造性地构建全新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提升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传播话语体系的分析,研究中国企业传播的重要意义,并从历史维度介绍国有企业传播的发展历程和发生的变化,聚焦国有企业传播话语体系的特点、现实困境和创新策略分析等方面,得出以传播话语体系创新为抓手,提升国有企业传播话语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受众并不单纯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他们的选择和反馈同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想要保证信道的畅通,那么一种媒介和受众互动的良性循环不仅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了。表面上报纸媒介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而已,可事实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充当了社会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对于具体受众来说,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以及如何评价,他们一般是无权涉及的,也许那些直接提供信息源的受众例外。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话语权的问题。选择怎样的事件,如何表述等诸如此类的权力,均掌握在媒介的手中。作为社会话语空间的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闻评论,不仅要提供给读者新颖的多样化的新闻信息,而且应当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以最小的篇幅、最大的容量来展示其特殊的魅力。故在写作时,单纯平面化的话语方式,会使文章流于肤浅,只有注重话语立体空间构建的文章,才有可能成为新闻评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5.
龙珠  周卫 《大观周刊》2012,(48):133-133
本文结合当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对城市环境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以提出合理的方法与建议,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和谐性、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学术期刊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凝结成以学术论文为文本载体,作者、编辑和读者三位一体的空间联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学术期刊是语言符号、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学术共同体则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语言学家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融合,从这个逻辑出发,本文将运用空间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文本话语与文本的创作、加工和解读者的维度讨论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的空间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7.
沈斌  王荣  郭毕冲 《新闻战线》2023,(13):69-71
科技传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及其发展与应用。主流媒体应加快推进科技传播工作的话语体系建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表达成为国际社会熟知的科技议题,为加强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科技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年来的许多新闻事件都有微博的介入,业界对于微博所隐含的巨大的传播效力也多有文章论述。微博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时,从其引发和参与的诸多公共事件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在推动其传播效力的深层化的同时,本身  相似文献   

19.
随着档案事业发展,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传播档案故事、传递档案声音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沉默螺旋理论,指出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在学科、学人、学术平台三个维度均有“失声”现象,并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所面临的沉默螺旋现状,探索学科体系、学人梯队、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声”之道,以期为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新时代档案事业中流击楫、勇攀高峰。  相似文献   

20.
张培成 《新闻通讯》2010,(11):33-35
电视新闻话语是社会化、制度化、专业化形构的产物,也是社会空间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电视新闻话语白诞生之日起便拥有源自社会空间的多重编码空间结构。各编码空间相互介入、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电视新闻话语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形成电视新闻话语特色鲜明的空间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