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关于浮力的教学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笔者认为,掌握有关浮力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是要把握住其内容中的“两点一线”。“两点一线”的含义,具体阐述如下: 一、将阿基米德定律与浮力产生的原因结合起来作为运用浮力知识的立足点 学生在分析有关浮力的问题时,要想使思维得以延伸,首先应建立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以此为依靠才能展开思路。将阿基米德定律与浮力产生的原因结合起来作为运用这部分知识的立足点主要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在阿基米德定律中,只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以及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能解释浸在液体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阶段,“浮力”这部分内容是重点,是学生力学部分一个比较大的坎儿,而“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浮力问题的解决中,由于缺乏对“浮力的形成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两个问题透彻的理解,导致认知模糊,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错误:有部分学生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体积大小直接相关,体积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有部分学生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有部分学生认为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一定相等。这些认知上的误区都是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不够深刻导致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些问题搞清楚,那么如何深化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呢?就该话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教学.  相似文献   

3.
“浮力”是初二物理教学重点之一.这一章的教学难点是“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相似文献   

4.
应国美 《文教资料》2005,(21):120-121
笔者在教学“浮力”这一章节的内容体会较深。引导学生探究浮力、浮力大小、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等等问题.是指导学生重视并习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很好例证,因此,将此教历进行分析,较有现实意义。一、“浮力”教历在教学物体的浮沉现象中,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  相似文献   

5.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中,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后,得出浮力是液体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差.由于没有实验直观地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单纯理论分析、推理,要使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有必要制作一种能够说明浮力产生原因的器材,直观地把浮力产生的原因显示出来.浮力生成原理说明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的.  相似文献   

7.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8.
为搞好《浮力》一章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并指导学生自制学具配合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浮力  说明浮力存在的3个实验。图1 11 小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见图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12 图2所示实验说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电池、钩码等也受到浮力的作用。13 换用其它液体,如酒精、盐水做实验。  归纳这三个实验可得知所有液体对浮在它们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14 浮力产生原因验证实验。教材中图12-4图2 图3 分析说明了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向上和向下压力之差…  相似文献   

9.
浮力这一章既是初二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好浮力这部分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1牛顿水产生10牛顿的浮力”,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浮力这个概念,同时可以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公式F_浮=ρ_液gV_排可知,浮力F_浮的大小是由作为载体的液体的密度ρ_液和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_排(即物体浸在液面下方这部分的体积)所决定的,而跟液体的重量无关;跟物体浸没时物体在液体内所处的深度无关等等.学生对于浮力跟深度无关这一点通过演示实验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浮力跟液体的重量无关都感到难以理解,往往要同阿基米德定律中所说的“浮力等于物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通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只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简单的演示浮力产生过程,整个过程时间非常短,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看清楚浮力的产生过程,实验效果很差。单纯的靠理论分析、推理使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有必要设计和制作一种能够直接显示浮力产生过程的实验演示器。  相似文献   

1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是物理学的源泉,也是验证物理规律的唯一途径.浮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用实验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发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浮力产生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中气体浮力的产生相较于液体浮力,更加难以实现形象化展示。为此,在教学中借助中学化学实验室现有氢气制备装置及物理实验室中“声音的传播”演示实验设备,自制“气体浮力的产生”演示装置。该演示装置可以使浮力的产生这一抽象的过程变得可视化,易于被学生所理解,从而轻松突破浮力概念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一些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中的“浸在”和“被物体排开”悟不透.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特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一、把塑料矿泉水瓶从中间(高度)截成圆图1柱体和带有  相似文献   

15.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因为以往没有较好的实验来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所以,许多初中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易理解,形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它能直观明了地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能帮助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1 实验器材 (1)大号透明、无色的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的上部截去,使它成为直口瓶。 (2)彩色乒乓球一个,1000毫升的盛水烧杯两个。 (3)小号透明、无色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底和瓶颈的一部分截去,使瓶颈截口处的直径略小于乒乓球  相似文献   

17.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一)浮力产生的原因1.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向下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注意()浸在液体以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例如,有一些物体底而紧贴容骼底,物体只受向下的压力,没有受向上压力,因而没有压力差,物体就一定不受浮力.幢)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当深度增加时,向上和向下的压力都增大,但压力差不变,即浮力不变.(3)浮力就是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支持力,由于力的相互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对液体的压…  相似文献   

18.
《浮力》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是掌握这章知识的关键.以下就几个疑难问题谈谈看法.例1物体排开多重的液体,就一定受到多大的浮力吗?许多学生会想当然地肯定这种说法.这主要是没有真正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造成的.他们只考虑原理内容中“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部分,却没有想到产生浮力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受到浮力作用.我们可以用实验来看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取一块石蜡紧压容器底部,使其紧密接触,注水后石蜡不浮起;若使石蜡不与容…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物理基本概念、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这几个方面。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浮力作用,建构核心概念;制作浮力方向演示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分析浮力产生原因,锻炼逻辑思维;利用"拉力差法"测浮力,避免知识负迁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改造"排液法测浮力"实验,培养科学创新能力;挖掘问题隐含条件,培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一般只是证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即一个物体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当物体浸在水中时,容器的侧面有一导管可以把水排出,再称量所排出水的重量即为浮力大小。虽然通过它的演示可知浮力大小,但其无法演示浮力为什么会产生,即浮力产生的原因。为帮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