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月英 《甘肃教育》2020,(19):68-69
<正>文学类文本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类的文章。作家通过作品塑造人物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褒扬真尚美,鞭挞假恶丑。本文旨在介绍"召唤结构"理念及其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希望可以改善目前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德国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在英伽登的“不确定之域”理论的启发下,在其名的论《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的。该理论的要点是:(1)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它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转换为后必不可少的“中间站”。(2)学作品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活力性”(张力),  相似文献   

3.
“召唤结构”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是沟通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也是文本活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吸引和激发读者创造性理解的动力,其“纲要性”、“图示性”的创作结构特点,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召唤结构”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召唤结构”的观点,能够对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文本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概念。将召唤结构巧妙地穿插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但在召唤结构的视野下,实际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教学案例来探讨召唤结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并从教材、学生视角、教师视角这三个角度入手,以有限的思维,探讨教学中召唤结构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6.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文本和作者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活动也有赖于课文中的召唤结构。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一方面以召唤结构的理论为指导,提出召唤结构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双重角度,归纳阅读教学中召唤结构的不同类型。为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可利用想象、对话、诵读及写作,建构出利用召唤结构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娟 《文教资料》2010,(15):15-16
托尼·莫里森的巨作《仁慈》无疑是一部匠心独运的小说.形象地展现了北美殖民地初期奴隶制下黑人、印第安土著及白人契约劳工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在文本中留下无尽意犹未尽的空白。激发读者进行能动性的联想.召唤读者展开创造性的“填补”。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召唤性进行分析和探究.展示其独特且悠长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讨《宠儿》中存在的召唤结构,分析作者在小说中为读者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接受、审美空间以及利用这些空间召唤读者进行文本提示、填补空白、更新视域的创造性阅读,进而发现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课本中有一篇<翠翠>,节选自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不被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深深地吸引,尤其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那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更是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与此同时,却又对故事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情节--翠翠摘虎耳草,感到十分不解.是啊,翠翠为什么要摘虎耳草呢?  相似文献   

10.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gt;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丹 《英语广场》2022,(4):58-62
《小王子》是法国经典的儿童童话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其作者创立的多个人物形象饱含深意,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本描述所产生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易引起读者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基于其文本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潜能,本文将此书中的不确定性意义和意义空白所构建的召唤结构运用到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解读中,以期实现文本理解的完整性,进而探索其背后的艺术含义。  相似文献   

12.
陈凤 《现代语文》2005,(8):77-78
一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独特的文本召唤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厄普代克巧妙地利用"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的文本召唤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邀约着众多译者进行多元阐释。《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形层、语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这五个层次中存在着大量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空白、空缺与否定性,能够不断地唤起解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是为了打破,以便使解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并通过填补空白和空缺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法与巧妙的人物塑造模式为读者留下许多等待填补的"空白"与"未知",形成强大的召唤结构。这种审美效果不断否定了读者的先在审美经验,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重构与再创造。强大的召唤结构使得这部小说像一坛佳酿,历久不衰、悠远留长。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存在着巨大的召唤结构.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意蕴、故事情节、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阅读弹性空间和开放性,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填充和阐释,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沈从文用热情而迷醉的歌喉唱出的一曲牧歌,牧歌中吹奏着三个关键词:生命、美、爱。《边城》也是中国文学美的象征,纯美的山水、纯净的自然、淳朴的人情,沈从文以优美蕴藉的文字为我们构筑了一方心灵的净土。然而《边城》淡泊的意蕴、灵动的笔调、如水的忧愁,都有别于其他小说,而其不以曲折的故事与紧张的情节取胜的特点,无法适用于一般的小说讲授法,客观上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先后教过《边城》两次,每次都将边城中的爱与美”作为聚焦点,总觉得教学有些浮泛,文本处理失于机械。2005年4月,我承担了“浙江省阅读教学研讨会”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0.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 ,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 ,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