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绪姝 《班主任》2005,(6):32-34
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柯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相似文献   

2.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德育课堂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本文重点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德育课堂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 ,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 ,力图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而道德两难问题教学作为德育中的一种案例教学 ,自古就存在 ,只是到了现代灌输式的德育中 ,却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它是从学生出发 ,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希望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 ,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广大教师熟悉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设计 ,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而且对于转变灌输式的德育 ,也具有重要意义。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与教学步骤(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4.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道德两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计的道德两难情境中,让学生直面道德两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其道德修养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撒豆子之后     
吴秋丽 《广东教育》2009,(10):22-2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Moral Discussion Approach),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该理论倡导…  相似文献   

7.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思维特征,借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青年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不是使用单一阶段的推理,而通常使用几个相邻阶段的推理,即其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并行的,而且,道德判断系统与特定年龄和发展阶段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鲁艳 《上海教育》2000,(11):30-31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它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力图促进人的德性发展。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德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与现代德育的理念相违背,因此改革这种“灌输式”德育已刻不容缓。而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正是从学生出发,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希望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广大教师熟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新时期存在的道德两难问题,从经济多元化、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经济全球化等德育生态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从注重价值取向的先进性与层次性、注重理想价值观与道德价值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柯尔伯格从初期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故事,激发学生思考,旨在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后期主张师生共建自治的民主社区生活,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决议,以此建立学生公民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的"新柏拉图法"。两种德育方法皆通过道德气氛的营造,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体现了柯尔伯格对教育目标———公正的坚持,对教育方法———对话的贯彻,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熊璐 《职教通讯》2012,(20):76-78
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学校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使学生处于低层次的道德判断向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发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践行的目的。因此,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策略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启示我们,德育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套是非标准,而是使学生在道德悖论中学会区分事物的善与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辨,跳出道德二元对立思维,使道德认知在互相碰撞中稳步发展。现以"诚信是金"为  相似文献   

14.
限定问题测验是一种测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工具,该测验以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主要依据,以其“道德两难故事法”为主要方法,能够考察被试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推理能力。30多年来,限定问题测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有效改进。本文介绍限定问题测验的理论基础、施测程序、记分指标和效度指标,总结该测验的研究主题及其改进,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6.
胡国仙 《教师》2021,(18):45-46
"道德两难法"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创新路径.文章论述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即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设合适的两难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心理氛围;注重价值引导,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以引导学生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做出合法合理的抉择,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被广泛采用。在一系列的主题情境中,道德两难情境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现实,结论又是开放性的,实施起来不好掌控,使用者较少。但是,如果教师能将道德两难情境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借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为例,谈谈道德两难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琳 《时代教育》2012,(9):23-24
道德两难案例应用于"基础"课案例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使"基础"课授课方式具有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与思想产生双向流动碰撞,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重点在于以情感价值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遵循"引导——发现"程序,以讨论法为核心并避免与举例教学法混同,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价值观导向。  相似文献   

19.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两难讨论教学法”符合新教材德育课的要求,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讨论式”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教化的认知内驱力和情感内驱力,实现道德教化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激发学生道德思维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