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月梅 《教师》2014,(25):65-65
正笔者就近年来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数学的尝试与反思,展示于同行,探讨并赐教。一、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对知识的需求只有在精神需要的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过程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若说传统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在某一个"点"或"面"上,那么,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会将对学生的情感培  相似文献   

2.
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纵观历史,数学推动了科学的前进,是科学的左膀右臂,可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如何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成长就成了一门艺术。教学多年,笔者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让每一位同学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没有学习的疑点,就缺乏突破。学起于思,思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开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教育家赞科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情绪或气氛是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没有数学情境,学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和改善,而人文主义综合素质教学也越来越普及,"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成为数学教学中高频出现的词语。不过在我国目前许多小学校的数学课堂中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陈旧,教学模式死板,没有灵活变通。面对这种现象,教育部门提出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的存在能够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范围,短期内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李玲 《教育》2015,(7):63
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抓手之一,设计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设计数学游戏开展教学,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乏味,又能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老师应加强数学活动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这种寓数学学习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在"玩"中让孩子学习数学呢?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们都喜欢看"熊出没",在教  相似文献   

7.
祁玉英 《考试周刊》2014,(81):59-59
<正>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一道题都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出错;有些学生课堂上都听得懂,可一到做题时就不会了;有些学生学得很死,题目条件稍一变形就不会了。这种"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缺少自信,慢慢窒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数学很重要!但不少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看到数学就头昏脑胀,一想到做数学题就苦不堪言,一遇到考数学问题就愁眉苦脸.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呢?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呢?有幸读到一篇报道: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4个大字"数学好玩".  相似文献   

9.
贾青 《考试周刊》2014,(99):79-79
<正>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即我们俗称的"备课"。而在当下,任教小学数学的许多老师习惯于以一课或一课时为独立结构进行教学构思、处理教材,这就是所谓的"就课备课"。而这种方式有着明显的缺陷:教师往往会被局限在教材知识点的框架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是固化的结论,从而让数学教学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就课备课"的旧框架,采用"主题备课"的方式,只有备好各个主题的  相似文献   

10.
孙咏梅 《黑河教育》2014,(12):16-16
正2013年3月起,我院开展"跟踪式听评课"主题教研活动。一年多来,我跟踪听了黑河小学数学团队九名教师的课,从中受益颇多,理解了"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也看到了教师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后的改变,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教学情境创设不当,缺少实用性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非常重要,但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认为没有教学情境就无法进行教学,没有情境就不  相似文献   

11.
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挖掘探索的过程,数学教学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兴趣来了,数学的感觉也就上来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数学的魅力以及老师的智慧使得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真正喜欢起来,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媒体并不能够普及,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难度又上了一个层次。下面结合所学专业及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结束了"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几道例题讲两天"的乏味局面。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数学课堂,通过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手段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煞了风景,影响课堂教学,结果事与原违。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误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彬 《快乐阅读》2011,(12):60-61
学生如是说:数学枯燥乏味,计算量大、逻辑性强,毫无乐趣。教师如是说:数学教学变成了解题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因此,必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美的教育。让学生不断认识数学美,充分感受数学美,那数学的魅力就会使学生着迷,学生当然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正对儿童来说,数学是今后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但儿童并不是生来具有这种理念,他们最初是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以自己的眼光来学数学的。可以这样说,儿童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中,以前我们的教学似乎轻视这一点了,儿童因为生活而了解数学,而不是因为数学而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数学,从儿童的世界里寻找数学的共鸣点。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示例演练"进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示例演练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力推广。目前,初中数学课堂已广泛应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本文就如何运用"示例演练"教学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如果要使得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那就必须要求数学建立在以"数学味"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上,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让他们从有趣的数学教育中得到乐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对数学产生兴趣。纵观现如今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种呆板式的"数学化"倾向,即学生总是抱着做对题、考好试的心态去学数学。显然,这种方法是违背数学教育规划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找回这种"数学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上提出"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然而现实中的数学教学却走进了"数学怪圈"——从数学到数学,在课堂上"闭门造车",采用机械的、无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这种数学学习方式浇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得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种可怕的  相似文献   

19.
利郎男装有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今天,在听一位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的内心一直在翻腾着,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搅动,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但竟然一时无语,走出教室,思绪方缓缓而来。原来这种力量就来自我们对数学教学的一种理解上的冲突,原来这种声音就是我的一种追求:数学教学不  相似文献   

20.
郑鉴 《华章》2008,(23)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必学内容中增加了"探究性活动",并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这就将数学探究性教学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不少尝试,不断寻求一支支前行的路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