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鸿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7):89-109+128
基于新近发现的20世纪上半叶喜马拉雅地区五份藏文报刊的内容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地区的藏文报刊发轫于传教士报刊,《拉达克新闻报》启其端,之后布道纸与新闻纸别分异路。喜马拉雅地区东西两翼的藏文报刊在内容上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创新了巴扎传播、客栈传播、马帮传播等诸多发行方式。喜马拉雅地区藏文报刊的创办和传播显示:现代西方传教士报刊对华渗透并非仅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单向开展,而是从中国东西两侧双向进入;喜马拉雅地区藏文报刊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西藏进行宗教、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同时也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内地向中国西藏进行信息传播最主要的大众传播中介;在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的博弈格局下,喜马拉雅地区早期藏文报刊因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而呈现出较强冲突性与对抗性。  相似文献   

2.
张俊文 《视听》2018,(6):171-17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泛传播时代"到来。本文围绕泛传播时代新闻真实的现状展开讨论,首先在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界定,其次剖析新闻失实泛滥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Internet的新的传播时代 ,在模型建构和总体理念上对传统的传播思想形成了调整 ;使用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与一体化等概念 ,可以描述这一被称为“泛传播”(pan communication)的新传播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属性。有关“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的学理意义 ,可以经由对泛层级 (pan step)、泛媒介(pan media)和泛网络 (pan net)的讨论而提出。其中 ,有关泛层级的描述 ,富有辨证意义的分析了在泛传播中 ,中介性与非中介性在技术及人文层面是共生的。在结语部分 ,文章试给出了有关泛传播的理想化的模型图  相似文献   

4.
薛聪明 《报刊之友》2014,(9):170-17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同样可以迅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在泛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促使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继而从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新闻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泛传播时代构建新闻传播伦理道德的具体措施,旨在推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泛传播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今传媒》2005,(9):24-25
一、注意力经济:泛传播时代的普遍现象“传播无处不在”在今天的社会更具有现实性,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项活动的成功越来越仰仗信息的传播,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张,几乎形成了“一切皆传播”的局面,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传播从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传播的频度和力度已经开始向人类的极限挑战,这就是泛传播时代。泛传播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在信息和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注意力相对过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文化产品不断增加,吸引人的东西多起来,人们注意力开始不足。20世纪70年代,《报刊文摘…  相似文献   

6.
泛传播时代,社交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的强大动力,使政府嵌入各种关系网络之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参数,由此给政府传播带来关系处理和调整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泛传播时代"的到来,传播属性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自媒体化、一体化等形态正在加速凸显。单一的媒介传输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传播的泛传播体系,传统媒介正在被重新定义及归属于泛传播介质体系中。这种泛传播观念促使电视媒体泛传播革命化时代加速到来——以互联网络特质进行自身的改造、向交互性传播、多通道传播及多元化传播方向发展。《驾尚》就是在"泛传播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全新全媒体汽车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8.
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锐  金婧 《新闻界》2007,(4):27-28
本文从传播层级、传播关系、传播介质、传播主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的泛在传播特性,探讨了新媒体在传播领域所凸现的传播价值和后现代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9.
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印刷传播学系主任魏裕昌博士邀请,本校印刷系主任瞿根梅高级讲师、印刷系赵伟立讲师和本人一行三人参加了于1996年6月8日至6月12日在台湾省台北市举行的“两岸三地印刷传播高等教育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了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的创新研究。文章在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对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的影响后,重点阐述了泛在知识环境下期刊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以利于为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尽管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并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及表达方式,但独具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亚太地区却从未忽视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并因此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4年6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双年会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巴查查兰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主办、巴查查兰大学传  相似文献   

12.
泛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纷纷涌现.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播进入了"人人即媒体"的泛媒体时代.泛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弥漫的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传播形式在各种新老媒体上交错进行,社会信息空前丰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从近代到现代社会变迁的标的物,也是我们观察社会的主要参考系。从报纸登载的纸质广告到现如今互联网形式广告,无论其形式、表达手段、载体、传播技巧都已发生丰富且复杂的衍化,广告门类已经从传统广告泛化为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创意传播。这种泛广告形式的创意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主题意义表达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和变化正是本文所要具体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共同参与"、"共同享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媒体融合可为民族地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硬件资源、参与传播的通道,实现民族地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参与和共享.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群众心理异常复杂,政府频频面临舆论困境的考验。而传媒渠道空前增多的泛媒体时代,不仅传播时速空前快捷,而且传播主体空前泛化,传受双方的角色和身份难以辨认,"拟态环境"的营造者趋于多元,政府危机传播易步入误区。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探讨政府危机传播的误区及其走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吴采芬 《新闻实践》2013,(12):27-28
一、网络传播在地区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分析时下,地区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在形象传播话题中很是热闹。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自信和自豪,影响着当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而网络在传播地区形象中作用日益凸显。据百度资料,2013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70%的网民首选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万物皆媒”,即各项社会互动及相关制度都会产生“媒介逻辑”的影响。“泛”媒介化意味着,媒介不是独立的存在,它带来媒介定义与媒介理解的传播新思考,亦革新了国家形象传播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纪录片《无穷之路》传播实践的分析,从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几方面对国家形象传播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期让相关从业者更好适应“泛”媒介化时期的传播形式及惯例。  相似文献   

18.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边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少数民族受众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的认知上容易错位,加大了社会风险。当下,学界对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社会功能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影视剧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形态是民族精神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呈现载体,研究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功能关系到我国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又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了契机。研究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问题不仅关系到地方精神文明建构,又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和载体的泛媒介时代,新媒介的不断开发和传统媒介的大肆扩容,导致信息过剩传播,媒介受众的分化聚合处于无序和无规则状态,而整个传播系统则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泛媒介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求知方式.报纸周刊由于时效性限制,做的是"慢新闻",但发挥的是由慢带来的"深度".这恰是报纸周刊所长,泛媒介所短.分众定位、做深度文章正在成为报纸周刊的主动追求和必然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